超級好的國中生學習方法

一、國中的學習方法包括哪些內容?

從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一年級,不但學習環境變了,更主要是學習內容變了,科目多了,各科的深難度亦增大了。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再是象國小那樣抱著走,而是採取比較放手的教法。教學要求國小注意背誦,中學重視理解、運用,形成技能,把知識系統化。每堂課學習的內容多了,老師講課時間也多了,有些內容不易聽懂,課內和課外作業量不但多了,而且都比較難,做得對不對,不能當即知道,要隔天甚至隔幾天才知道,如果錯了,要改正就不那么容易了。剛上了國中的學生,仍沿用對付國小學習的方法,不適應國中的學習要求,所以出現成績上不去,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因此要做一個好的國中學生,必須掌握好適宜國中的學習方法。它包括“制訂學習計畫--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後複習--課外作業--學業考試”幾個部分。重點是掌握以閱讀能力為核心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特別是閱讀能力,這是今後一生的學習基礎,十分重要。

二、如何制訂學習計畫?

要給自已制定一個具體可行的學習計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學習計畫必須全面具體。一個具體的學習計畫,既要安排好學習時間,又要安排好身體鍛鍊和娛樂時間;既有長計畫又有短安排。長計畫就是說比如對這個星期、這個月或這個學期,要做好哪幾件事情,怎樣做,預先有個大概的打算。

2、學習計畫必須切實可行。就是說,要從實際出發來制定學習計畫,並且計畫要易於執行落實,具有可行性。

3、注意檢驗和調整。制定好學習計畫之後,並不意味著大功告成,因為計畫的可行性有待實踐的檢驗。在計畫執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應該回過頭來檢查一下,看效果如何。如果發現學習計畫難以付諸行動或收效甚微,就要查找原因,及時作出調整,使計畫不斷得到完善,直到自已滿為止。

三、如何作好課前預習?

1、課前預習有什麼好處?

課前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基礎,有利於課堂的學習。

首先,課前預習有利於提高聽課水平。由於預習掃除了新課中的障礙,聽課時就感到輕鬆,有可能把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問題上。

其次,課前預習有利於提高課堂做筆記的水平。由於預習時閱讀了課文,所以老師講的內容,黑板上的板書,書本上的內容,心裡一清二楚。做課堂筆記時就可只著重記下課文上所沒有的或者自已不理解、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師反覆強調的有關內容。做到聽得主動、學得也主動。有的中學生,課前不預習上課時滿足於做“錄音機”式的筆記,這不僅無益於獨立思考,影響課上聽課,也無助於課後的複習,實不可取。可以說,課前預習是把學生從盲目做筆記中“解放”出來的好辦法。

再次,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為課前預習是學生自已獨立閱讀課本的新課文或老師發下的新教材,有時要查閱字典或參考書以便更好地理解問題,有時還要寫筆記提綱或記下弄不懂的問題,以便帶回學校上課時搞清楚。這種學習方法如能長期堅持,就能不斷提高自已的以閱讀能力為核心的自學能力,它將受益終生。

2、如何進行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由學生自已看書的學習。預習時先估計老師將會講多少內容的新課,再對這些內容認真地看一遍(難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初步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熟悉課文的內容大意。要邊看書、邊想,想想新的內容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與舊知識有關?如果這些舊知識忘記了,就要去查看以前學過的舊知識,把它弄懂。還有哪些地方不懂?再查看有關的參考書,把尚未弄明白的地方記下來,到上課時聽老師講,並在老師指導下來解決。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最好合上課本,回想一遍,看書上講了哪幾個問題?主要思路是什麼?或者把有關的定理、公式試證明、推導一下。還可以試著做一點課後的練習題。這樣做,不但加深了對新課的理解,還可以檢驗預習的效果。

四、課堂學習有哪些要求?

課堂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過程。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中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學習質量的高低。在上課的時候,就要既當好觀眾的角色,認真聽老師講課,又要當好演員的角色,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首先,每堂課都要安定學習情緒。在課堂學習中要做好知識上、物質上、思想上和身體上的準備,以保證上課的順利進行。經過課前預習的中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已經心中有數,擺好課本和學習用具,激發強烈的求知慾,精神飽滿的學習狀態等都將有利於學習積極性的發揮。

其次,要帶著問題上課。在聽課時,還要把自已在預習中找到的重要問題和疑難問題帶到課堂上來,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把這些問題逐個解決。具體要做到“五勤”:用耳朵聽老師講課,用眼睛看老師板書,用腦思考老師提出的帶啟發性的問題,用口回答老師的提問或向老師請教不懂的問題,用手記錄老師講課中那些課本中沒有的重點內容。

可以把自已在預習中對新課的認識與老師的解釋作比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於老師講的內容有些地方沒聽懂,應當先把這個問題放下,在課本上做上記號,當老師從另一個角度講解或聯繫到後一個問題時,可能豁然明白,或者留待課後向老師、同學請教,直至弄通為止。這樣就不會影響聽老師繼續講課了。

在課堂學習上,應正確處理好聽課與做筆記的關係:聽課為主,筆記為輔。

五、如何做好課後複習?

不少學生抱怨:我堂上明明聽懂了,但往往作業不會做!這些學生放學回來,就忙於做作業,由於當天上課的內容尚未複習,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還不懂;哪些內容記住了,哪些內容還沒有記住,對老師講過的新課仍是模模糊糊。在這種情況之下做作業,只能是一邊翻書,一邊做作業。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在腦中留下的印象不深刻,作業的質量一定不高。這種做法不可取。正確的做法是,不要急於做作業,而是先複習。重溫當天老師上課的內容,方法是:一邊看書,把新學的課文仔細地看一遍,難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一邊看筆記,一邊回憶老師講課的情景,搞清楚課堂上尚不明白的問題。然後把書合起來,看能否把內容記住?對於數學、物理的概念的定義,著重於理解要能夠用自已的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只滿足於會背誦;對於定理不但要記住已知、求證的內容,而且要不看書會證明;對公式不但要會背,而且要不看書會推導;對例題要不看書會解答。這樣就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系統之中,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新知識已成為自已知識寶庫的部分。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可以著手做作業。

六、如何做好課外作業?

課外作業是指通過獨立思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做作業時一定要堅持做到:“看書時不做作業,做作業時不看書”。這種做作業的方式實際上就是考試了。習慣了這種要求的學生,到真正考試時,他一點都不會緊張,一定會得到好成績。

做作業時,要象考試那樣,字斟句酌地審清題目,看清楚題目的要求,然後作出全盤考慮,理清頭緒。下筆前要考慮好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遇到較難的題目,還必須反覆思考,在草稿紙上列出解答的步驟,最後有把握了,才下筆做在作業本上。這樣做出的作業才有條理性,質量才高。

對發回來的作業本,要認真閱讀,對那些錯誤的地方一定要改正。並要好好保存,以備以後複習用。

七、怎樣對待學業考試?

學業考試是指為檢查知識水平和繼續學習而進行的成績考試。學生們都希望自已能考場得勝,但每次都有不少學生失手,不能發揮自已的實際水平。到底考試前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最重要的是做好充分準備,做到有備而戰。具體說有以下幾方面的準備:

首先,要合理安排好複習。一般來說,在期中或期末考試的時候,老師都會給同學們一定的複習時間。同學們在這段時間裡,要懂得珍惜和利用,訂好詳細的複習計畫,進行系統、全面的複習。切忌“平時不努力,考試才著急”臨陣磨槍的做法。實際上,不少學得好的學生,還十分重視平時的系統複習,每學完一章書,就進行複習,再次溫習了課文,看了以前做過的作業,把以前老師沒有布置的習題做好,有時還參閱了有關的參考書,把知識更進一步系統化、深度化。為學期或學年複習打下牢固的基礎。到了臨考前一周的時間裡,更要注意合理安排,這時不可能一科一科地詳細複習,只能是抓知識主幹,進行強化記憶。具體做法就是看書上的目錄、標題,以及平時自已確定的重點來進行回憶。發現知識生疏和遺漏地方就及時補上。注意抓好三點,即重點、生疏點和遺漏點。而對熟悉的內容則“一帶而過”。這樣分清主次,在知識準備方面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

其次,要做好必要的物質準備。這裡主要是指考試的文具及生活用品的準備。考試前對每一科目所需的文具要心中有數,並一一準備裝入文具盒內,把必要的生活用品放在最顯眼的地方,走時切記帶上。一般來說,考試需要的文具有:鋼筆、鉛筆、原子筆、圓規、三角板、量角器、鉛筆刨、橡皮擦等,最好還準備一塊手錶,並校準時間,以便考試時心中有數。生活用品方面,可以帶上雨具或帽子,以免雨淋或日曬。如果是大熱天,還應帶上手帕擦汗、墊手,以免整濕試卷。個別同學如果身體有某些不適,還應帶上必要的藥品。另外,如果參加升學考試,切記要帶上准考證,每次應考前都要親自檢查。不要以為這些都是小事一樁,不值得一提,事實並非如此。曾有同學由於忘記帶必用的文具,到考場時才發現,結果不但影響答卷,致使一些題目做不下去,還引起心情緊張,使到水平不能正常發揮。

再次,注意養精蓄銳,保持充沛的精力。考試前夕不提倡搞長時間的大量複習,要注意勞逸結合。為保持旺盛的精力,要注意用腦衛生,不要搞通宵達旦開夜車,這樣不但收效甚微,且會使自已精疲力竭,嚴重影響考試。因此要保持睡眠充足,有午睡習慣的同學要堅持午睡;並要增加營養,除多吃疏菜外,還要多吃魚、肉、禽、蛋和豆製品等含高蛋白高能量的食品,以補充大量腦力勞動帶來的消耗。同時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各種傳染病,切莫未上陣已敗下來。

最後,要作好考前的心理準備。考試前應使自已處於既不放鬆也不緊張的興奮狀態,心情保持樂觀愉快,不要過多考慮考試的得失,給自已創造一個良好的心境。考試時最好能提前半小時到達考場,即使中途有誤,也可設法彌補。考前15分鐘聽到鈴聲就要進入試室,找到自已的座位,放好所用文具和准考證。此時不要馬上想到考試,應儘量使自已全身放鬆,保持心情平靜,消除緊張氣氛,做到輕鬆應戰。考試結束後應馬上回家,通過聽聽音樂來放鬆一下,或做些輕微活動,好好休息。再準備後面的考試。切不可過多考慮已考科目的得失,以免受到影響。

有了以上的充分準備,考場上答卷就有了保證。哪么考試時答卷要注意什麼、有什麼技巧呢?大致有下面幾方面值得參考:

其一、“先易後難順序答卷法”。就是按題號順序審題,只要是會做的題,就馬上動手去做,一時不會做的就跳過去,接著做下面的題。這樣把題目做一遍後,再把第一遍沒有做出來的題目又按先易後難的順序做一遍,直到剩下一兩道較難的題目為止。如果還有時間,就全力突破它;如果沒有時間了,起碼已經把會做的題目做完了,不會有太大的失手。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使你拿到卷子之後,很快就可專心去做題,而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事情,容易緩解緊張的心情。並且隨著會答題目的增加,心中有了底,信心就更足了。缺點是一開始就答卷,缺乏全面了解,分配時間會困難一些。但如果能抓緊時間去做題,這個缺點是能夠克服的。這是一種比較穩妥的答卷法,適合學習成績中等或情緒容易緊張的同學採用。

其二、“全面看題先易後難答卷法”。就是拿到試卷後,先不要急於動手做題,而是把所有題目從頭到尾大致看一下,對每個大題目的難度、分數及所需的時間大體有個了解,然後先做容易的題,後做較難的題,最後攻最難的題,直到把題目做完。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一開始就對試卷有個全面了解,能夠較科學地分配時間,既能保證重點題,又能保證不致漏做分數較多的大題目,對考試的效果也能較早較準地做出預測。但是這樣做有可能引起情緒緊張。因為全面看題後,有兩種可能:一是看見大部分題目都會做而信心十足;另一種情況是看見許多題目不會做,影響考試情緒。容易造成驚慌失措或顧此失彼的現象。這種方法對基礎較好、自控力較強的學生較適用。

以上兩種常見的答卷法,各有利弊,同學們可根據自已的實際靈活運用。另外,在答卷過程中,還應注意掌握一些技巧上的問題。

答卷之前首先按要求填寫好姓名、學號及考區、如果是標準化考試,應按要求填寫。然後用幾分鐘時間瀏覽試卷,對全卷有個基本的了解:一要了解份量,看共有多少頁、多少題;二要看試題的分數分配情況;三要了解試題的難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數。

答卷時要注意:一是細心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和關鍵,只有審清題目才能使問題迎刃而解;二是準中求快。把題目看準了之後,凡是自已會做的題,力求準確無誤地做好,不要這兒少個符號,那兒丟個括弧,這樣丟分太可惜了。三是要多掙分。有些題目難度較大,雖然無法將全部答案做出來,但只要是某個步驟會做或某個方面會做,也要盡力做出來,千萬不要畏難而退,要苦苦思考到最後一分鐘,爭取多拿分。

答卷之後,要細心檢查和驗算。一是檢查有無漏做的題目,不要到交卷時才發現背面的試題還未做,或者做了大題漏了小題;二是驗算有沒有錯誤。重點應放在自已感到有疑慮和把握不準的題目上,檢查到認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了,才將答卷交上。

學習也好,考試也好,都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祝你好好實踐、總結,爭取做個優秀的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