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

一、基本概況
  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學院則於1284年出現。劍橋大學位於風景秀麗的劍橋鎮,著名的康河橫貫其間。 

  劍橋大學有教師 1,000餘名,另外還有1,000餘名訪問學者。大學共有學生16,900名,其中包括6,935名研究生(定居在劍橋的4,430),72%的研究生來自其它大學,研究生中42%是國外留學生,女生占36%。
劍橋大學校長為女王丈夫菲歷普親王(他同時兼任牛津大學校長),設一名常務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有78位諾貝爾獎得主出自劍橋大學。
 

  1999年《時代》周刊(times)的大學等級評估中,劍橋大學評估總分為第1名。其中:教學質量第1名;科研質量第1名;入學標準第1名;師生比例第5名;圖書電腦經費第3名;設備經費第16名;獲榮譽等級的比例第1名;畢業去向第4名。2000年《時代》周刊(times)等級評估中仍獲總分第1名。1999年、2000年financial times評估等級均為第1名。

二、獨特的學院制
  劍橋大學歷史古老悠久,至今它仍和牛津大學保持著獨特的學院制。劍橋的31個學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萬人左右的小鎮裡。這些學院建於不同的時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歷史。每個學院都有各自的風格和獨立的個性。
  大學與學院雖相輔相成,卻是不同的實體,在經濟上也是獨立的。大學是公有制,由國家撥款,而學院則為私有,自負盈虧。大學負責研究生的招生,學院負責本科生的招生,數量由大學統一規劃。所有學生的教學是由大學負責,而學院負責學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業餘輔導。每年年底,大學按照各學院本科生的成績,按一定規則打分,把學院排隊,促使學院之間相互競爭。

 

三、學制設定
  劍橋大學的本科生學制一般是三到四年。上完三年,就可得到學士學位;上完四年,接著就是碩士(m.a.);如果三年拿到學士學位後就參加工作,一年以後也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再交論文,申請碩士學位。嚴格說來,劍橋的碩士學位只是一個過渡。副博士是劍橋和牛津的一個稍具特色的學位,一般是兩年。
   

  如果課程的考試成績(一般是四門課)超過65分,就可直接轉為博士,再讀兩年就可獲得博士學位。副博士和碩士的區別有三個:1)副博士的一年或兩年時間是可以計算到博士的時間,而從碩士直讀博士,是至少需要三年時間;2)如果學生的最終成績在65分以上,學校可以提供“open” 的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如兩年),隨時可去復學,再繼續讀博士學位;3)劍橋規定,如果拿到副博士學位後,工作滿一定年限,也可直接提交申請博士學位的論文,而碩士則無此“殊榮”。

四、群星燦爛的歷史
  早在16世紀的晚期,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自然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先是就讀於三一學院,然後在劍橋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後來擔任皇室大臣,主張學校教育應傳授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這是一個時代交替的世紀,培根的思想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科學和真理的追求。由於牛頓的天才成就,劍橋的數學進入最輝煌的時期。牛頓1661年進三一學院學習,26歲成為數學教授。他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各自獨立發明的微積分學,是整個高等數學的基石;他在力學方面的貢獻,包括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力學三定律,使他成為經典力學的偉大奠基人。

  這一時代的傑出人物還有:英國大詩人斯賓塞,他對英國詩歌格律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1637年移民去美洲的清教徒約翰·哈佛,是伊曼紐爾學院的文學士,1638年逝世時,將自己遺產的一半和圖書捐贈給正在創建中的哈佛大學,他的名字成為哈佛永久性紀念的標誌;詩人約翰·彌爾頓,1625年入基督學院,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用拉丁語和英語寫詩,他的詩篇有《為英國人民申辯》、《失樂園》、《復樂園》等。此外,劍橋還出了像丹尼爾·笛福這樣的科學幻想作家,他的名著《魯濱遜漂流記》比他本人更著名。

  19世紀劍橋的名人有:詩人拜倫,於1805年進入三一學院;歷史學家麥考萊,於1818年也進入三一學院;現代遺傳學和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於1825年進基督學院。1873年,卡文迪什實驗室建立後,又出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近代物理學家,他們有麥克斯韋爾、瑞萊、湯姆生等,近代物理學的許多成就幾乎都與這個實驗室有關。

   進入20世紀以後,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擔任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在實驗物理學,特別是原子核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其中包括在量子力學方面取得成就的莫特,在生物的分子結構方面取得許多研究進展的布拉格父子,以及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等。迄今,卡文迪什實驗室先後共有25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20世紀以來,劍橋仍舊是人才輩出,包括78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三任英國首相。在著名學者和名人中,有凱恩斯經濟學派的創始人凱恩斯,有數學家和分析哲學的創始人羅素,傳記家和評論家史特拉賽,短篇小說家福斯特,生物化學家和科學史家李約瑟等都出於劍橋大學。中國學者蔡翹、趙忠堯、王竹溪、華羅庚、戴文賽、王應睞、伍連德、丁文江、曹天欽等,作家肖乾、葉君健、徐志摩等都是劍橋大學校友。印度前任總理尼赫魯、拉吉夫·甘地,馬來西亞前總理赫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也都是劍橋校友。劍橋的名人如燦爛群星,是難以計數的。

五、優良的校風

  劍橋學生學習自覺刻苦,整個小鎮瀰漫著濃重的尊師重教的風尚。傳統在這裡得到尊重。學校圖書館,各學院學術大廳、餐廳等的牆上掛滿了學校領導和知名人士的大型照片。學生入學要宣誓:“我現在已成為劍橋大學的一名學生,我要刻苦學習,致力於劍橋的發展,以劍橋為榮……。”每次頒發獎學金,即使獎金數額很少,也要舉行盛大的發獎儀式。畢業典禮完成後,由校長率領全體得到學位的學生在劍橋鎮“遊行”,接受市民的夾道祝賀。
  學校開放性強,非常注重兼收並蓄,信息流通,並廣泛邀請海內外學者到學校講課或進行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