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準則第34號——每股收益》套用指南

一、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的計算 根據本準則第五條規定,計算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作為權數的已發行時間、報告期時間和已回購時間通常按天數計算;在不影響 計算結果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採用簡化的計算方法,如按月數計算。
二、稀釋每股收益的計算 根據本準則第七條規定,企業存在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應當計算
稀釋每股收益。潛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轉換公司債券、認股權證和股 份期權等。
(一)可轉換公司債券。對於可轉換公司債券,計算稀釋每股收益 時,分子的調整項目為可轉換公司債券當期已確認為費用的利息等的稅 後影響額;分母的調整項目為假定可轉換公司債券當期期初或發行日轉 換為普通股的股數加權平均數。
(二)認股權證和股份期權。根據本準則第十條規定,認股權證、股份期權等的行權價格低於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時,應當考慮其稀 釋性。
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作為分子的淨利潤金額一般不變;分母的調 整項目為按照本準則第十條中規定的公式所計算的增加的普通股股數, 同時還應考慮時間權數。
公式中的行權價格和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按照有關認股權證契約和股份期權契約確定。公式中的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通常按照每周或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股票交易價格進行簡單算術平均計算。在股票價格比較平穩的情況下,可以採用每周或每月股票的收盤價作為代 表性價格;在股票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可以採用每周或每月股票最 高價與最低價的平均值作為代表性價格。無論採用何種方法計算平均市 場價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除非有確鑿證據表明原計算方法不 再適用。當期發行認股權證或股份期權的,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應當自 認股權證或股份期權的發行日起計算。
(三)多項潛在普通股
根據本準則第十二條規定,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應當按照其稀釋程度 從大到小的順序計入稀釋每股收益,直至稀釋每股收益達到最小值。其 中“稀釋程度”,根據不同潛在普通股轉換的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大小進行 衡量,即:假定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為普通股時,將增加的歸屬於普 通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除以增加的普通股股數加權平均數所確定的金額。在確定計入稀釋每股收益的順序時,通常應首先考慮股份期權和認股權證的影響。 每次發行的潛在普通股應當視為不同的潛在普通股,分別判斷其稀釋性,而不能將其作為一個總體考慮。
三、計算每股收益時應考慮的其他調整因素
(一)企業派發股票股利、公積金轉增資本、拆股或並股等,會增 加或減少其發行在外普通股或潛在普通股的數量,但不影響所有者權益 總額,也不改變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應當在相關報批手續全部完成後, 按調整後的股數重新計算各列報期間的每股收益。上述變化發生於資產 負債表日至財務報告批准報出日之間的,應當以調整後的股數重新計算各列報期間的每股收益。
(二)企業當期發生配股的情況下,計算基本每股收益時,應當考 慮配股中包含的送股因素,據以調整各列報期間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 平均數。計算公式如下:
每股理論除權價格=(行權前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公允價值+配股收 到的款項)÷行權後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調整係數=行權前每股公允價值÷每股理論除權價格
因配股重新計算的上年度基本每股收益=上年度基本每股收益÷調 整係數
本年度基本每股收益=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行權前發 行在外普通股股數×調整係數×行權前普通股發行在外的時間權數+行 權後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
存在非流通股的企業可以採用簡化的計算方法,不考慮配股中內含 的送股因素,而將配股視為發行新股處理。
四、以合併財務報表為基礎計算和列報每股收益 本準則第三條規定,合併財務報表中,企業應當以合併財務報表為
基礎計算和列報每股收益。其中,計算基本每股收益時,分子為歸屬於 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合併淨利潤,分母為母公司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 平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