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土地是農業最基礎的生產資料、農村最重要的資產和農民最具保障的財富,土地具有其他生產要素無法比擬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因此,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盤活農村土地,強化農村土地的開發利用與管理,是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十分重視並重點解決的問題。結合我省實際,新農村建設在農村土地開發利用方面應當抓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流轉便利、開發經營自主的新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突破新農村建設中的產權瓶頸。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產權殘缺、主體缺位和權益內涵不明確是導致農地產權歧視和城鄉差異的根本原因。在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上,“農村集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含義和權能邊界不清,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農民還不能算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土地主人;在產權歸屬上,我省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的權屬不清、界址不明、糾紛不斷,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業經濟發展。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就應大膽將土地物權所設定的各項權能無條件地交給農民,確立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農民的土地產權主體地位。在制度建設方面,要完善農村土地產權登記制度,儘快完成全省4800萬畝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將農村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直接確權給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開展農村宅基地確權發證,明確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依法保護農村承包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並抓好影響我省農村社會穩定的土地權屬糾紛調處工作。 
2、完善村鎮建設中的土地規劃體系,破解新農村建設中“無規可依、無序亂建”的難題。長期以來村鎮建設亂搭亂建,不僅造成了村鎮布局極不合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不配套,還浪費了土地資源。完善村鎮規劃體系,一方面要結合我省城鄉一體化進程,抓好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調整最佳化農村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合理確定村鎮建設用地規模,根據農村和農業產業布局科學劃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區,制定土地分區利用管制規則;另一方面,要按照“村容整潔”的要求,科學編制村鎮建設規劃和村鎮整治規劃,合理確定村鎮建設布局和容量,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布局規模。 
3、培育農地市場,籌措新農村建設資金。“有地斯有財”,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除政府和全社會按照“多予少取”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原則長期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土地資產的增值籌資功能。當前農村土地市場發育遲緩,我省農地資源作為規模性海島熱帶高效農業基地的價值潛力和比較優勢沒有很好體現出來,市場供求關係扭曲,農地價格嚴重背離其價值,集體土地流轉收益分配畸形,集體建設用地資產功能得不到有效釋放。根據我省實際,要按照“兩種產權、城鄉統一市場”的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對農地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以農地產權人為主體,逐步建立農地招拍掛方式流轉的公開市場,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合法流轉,適時推行集體建設用地置換政策,通過市場盤活變現農村土地資產價值,籌措新農村建設資金。 
4、實施農村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對農村範圍內水、土、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對原有農村居民點整治和低效農地整理歸併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韓國20世紀70年代以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環境、發展農村社區經濟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運動,德國以農地合併、村莊整治和統籌鄉村社會、生態和經濟平衡發展為特色的土地整理,都對我國建設新農村提供了可以藉助的經驗。結合我省實際,一是要結合文明生態村建設,實施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改造空心村,完善村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推動農村社區經濟發展,實現村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為村鎮經濟發展騰出土地空間;二是實施農地整理,改革現行土地出讓收益分配體制,將一部分土地收益集中用於土地開發整理,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和項目,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示範區,有效增加農地面積,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出效益;三是改變過去各自分散投入的做法,統籌和集中安排農田水利、少數民族扶持、危房改造、鄉村道路建設等專項資金,扶持重點地區農村發展,確實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 
5、改革農村居民點用地、鄉鎮企業用地和鄉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用地管理模式,合理保障農村建設三項用地供應。新農村建設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將大幅度增加農村居民點等三項建設用地需求,解決這個問題重點應放在現有農村建設用地內涵挖潛和集約利用上。據統計,1997~2000年,我省農村居民點人均建設用地保持在220m2/人,2000年~2003年,保持在210m2/人,2004年農村居民點人均建設用地增加到240m2/人,均大大超過國家規定的人均150-180m2的水平,且村莊布局極度分散,內涵挖潛空間較大,通過充分利用村內空閒地、村鎮撤併規整、集體建設用地置換流轉等方式,可以騰出相當土地滿足一部分村鎮建設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對確需新增的農村建設三項用地需求,應優先安排年度用地計畫指標,簡化用地審批手續,降低土地取得成本,保證土地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