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績效模式立足過程管理

過程管理是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的七大類目之一。它是落實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履行組織使命和實現組織願景的途徑和載體。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都在建立卓績效的經營管理模式上足了功夫,他們為了獲得穩定和最大化的增值,總是在不斷地探討和實踐對過程管理進行策劃,建立過程績效測量指標和過程控制方法,並對其進行持續策劃、改進和創新,以期獲得卓越績效的經營管理模式。

過程管理是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的七大類目之一,是組織追求卓越績效的立足點,覆蓋了組織的所有活動,涉及組織的所有部門,並聚焦於主要/關鍵過程。它包括過程策劃、過程實施、過程監測(檢查)和過程改進(處置)四個部分,即pdca循環四階段,是企業落實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實施持續改進和創新以提升組織的整體績效,為利益相關方創造平衡的價值,進而履行組織使命和實現組織願景的途徑和載體,它對卓越的追求,對有效性和效率的追求,都要高於iso9000族標準的要求。

過程的策劃

過程的策劃包括過程的識別、過程要求的確定和過程的設計三個步驟。

過程的識別是過程管理pdca循環p階段的第一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將過程分為價值創造過程和支持過程兩類,這是因為它們所面向的“顧客”不同:價值創造過程面向的是組織的顧客和組織自身,通常可包括:設計和開發過程、產品生產和市場行銷過程、本運營過程等。而支持過程屬於組織的內部服務和支持活動,面向的是所服務和支持的價值創造過程以及組織的日常運作。如:人力資源、財務設備設施管理等過程。

過程要求的確定是過程管理pdca循環p階段的第二步。過程要求是過程設計的依據。過程管理的目的是確保和改進過程運作的質量,而過程質量就是過程滿足要求的程度。“要求”不明確,過程質量就無從談起。過程的要求來自於該過程輸出的接受者,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以及後續過程,包括:過程有效性(如質量特性過程能力、準時率等)、過程效率(即單位資源的過程輸出,如生產率、成本、周期時間等)等。支持過程的要求通常不太依賴於產品和服務特性,而相當依賴於內部的價值創造過程的要求。

過程的設計是過程管理pdca循環p階段的第三步。應當根據過程要求進行過程設計,而不是讓過程要求遷就於過程設計。例如,對於某自動化生產過程,應當根據對過程的節拍要求來設計生產線的運行速度。

由於產品和服務性質的不同,過程設計方法可能略有不同,但一般可參照下述步驟進行:列出所識別出的、來自各利益相關方的過程要求;有效地利用新技術和組織獲得的有關信息;進行逐個的過程設計及過程試運行;由過程要求轉化的過程輸出績效指標。

過程的實施

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中的“過程的實施”包含了過程管理pdca循環中的“d:實施”和“c:檢查”兩個階段,並要求“有效和高效地實施”。

有效地實施過程是指:過程應當按照過程的設計運行,達到過程的要求。高效地實施過程是指:過程應當追求高效率,即追求單位資源的最大增值,一方面要使正面的(增值的)輸出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使負面的(非增值的)輸出(如環境影響和安全風險)最小化。

在過程的實施過程中,過程人員應熟悉已設計的過程,掌握過程實施、控制和管理方法。要建立過程績效測量系統(包括績效項目、定義、計算公式、測量時間間隔、數據源、數據採集及分析方法、責任區域或責任人等)以進行過程的監視、控制和改進。過程績效可以在過程運行中進行數據採集、測量,也可以通過顧客以及後續過程、員工、社區、管理層等利益相關方的反饋來測量。同時,還要運用適宜的統計技術(如spc、測量系統分析等)監控過程的運行,確保其穩定受控並具有足夠的過程能力。

在進行過程質量審核中,過程人員要收集、分析過程質量損失,預防缺陷和返工返修,降低外部失效成本,並通過價值工程等各種方法,致力於最佳化和控制過程整體成本。要依據過程實施中取得的內外部因素和信息,及時對過程進行動態的調整(如根據供方物料特性的變化,調整生產過程的控制參數),以保持過程的敏捷性。同時還要對過程變更進行管理和控制,以減少其風險。

過程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