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建造師專業輔導市政教材(二十八)

1k413000城市軌道交通和隧道工程
1k413010掌握基坑支護結構和蓋挖法施工的基本方法
1k4413011各種基坑支護結構的基本技術要求
基坑支護結構在我國套用較多的有鋼板樁、預製鋼筋混凝土樁、鑽孔灌注樁、挖孔樁、深層攪拌樁、鏇噴樁、地下連續牆、鋼筋混凝土支撐、型鋼支撐、土層錨桿以及諸如逆築法、沉井等特種基坑支護新工藝、新方法。
(1)圍護結構的類型
基坑的圍護結構主要承受基坑開挖卸荷所產生的土壓力和水壓力,並將此壓力傳遞到支撐,是穩定基坑的一種施工臨時擋牆結構。
圍護結構類型可歸納為以下6種:
(2)支撐結構類型
在軟弱地層的基坑工程中,支撐結構是承受圍護牆所傳遞的土壓力、水壓力的結構體系。支撐結構體系包括圍檁、支撐、立柱及其他附屬構件。
擋土的應力傳遞路徑是圍護牆一圍檁(圈樑)一支撐,在地質條件較好的有錨固力的地層中,基坑支撐採用錨桿和拉錨(錨碇)。
在深基坑的施工支護結構中,常用的支撐系統按其材料分,可以有鋼管支撐、型鋼支撐、鋼筋混凝土支撐、鋼和鋼筋混凝土的組合支撐等種類。
現澆鋼筋混凝土支撐體系由圍檁(頭道為圈樑)、支撐及角撐、立柱和圍檁托架或吊筋、立柱、托架錨固件等其他附屬構件組成。
鋼結構支撐(鋼管、型鋼支撐)體系通常為裝配式的,由內圍檁、角撐、支撐、預應力設備(包括千斤頂自動調壓或人工調壓裝置)、軸力感測器、支撐體系監測監控裝置、立柱樁及其他附屬裝配式構件組成。
(3)基坑變形現象
基坑開挖的過程是基坑開挖面上卸荷的過程,由於卸荷而引起坑底土體產生以向上為主的位移,同時也引起圍護牆在兩側壓力差的作用下而產生水平向位移和因此而產生的牆外側土體的位移。可以認為,基坑開挖引起周圍地層移動的主要原因是坑底的土體隆起和圍護牆的位移。
1)牆體的變形
①牆體水平變形
當基坑開挖較淺,還未設支撐時,不論對剛性牆體(如混凝土攪拌樁牆、鏇噴樁樁牆等)還是柔性牆體(如鋼板樁、地下連續牆等),均表現為牆頂位移最大,向基坑方向水平位移,三角形分布。隨著基坑開挖深度的增加,剛性牆體繼續表現為向基坑內的三角形水平位移或平行剛體位移,而一般柔性牆如果設支撐,則表現為牆頂位移不變或逐漸向基坑外移動,牆體腹部向基坑內突出。
②牆體豎向變位
在實際工程中,牆體豎向變位量測往往被忽視,事實上由於基坑開挖土體自重應力的釋放,致使牆體有所上升,有工程報導,某圍護牆上升達10cm之多。牆體的上升移動給基坑的穩定、地表沉降以及牆體自身的穩定性均帶來極大的危害。特別是對於飽和的極為軟弱的地層中的基坑工程,更是如此,當圍護牆底下因清孔不淨有沉渣時,圍護牆在開挖中會下沉,地面也下沉。
2)基坑底部的隆起
在開挖深度不大時,坑底為彈性隆起,其特徵為坑底中部隆起最高。當開挖達到一定深度且基坑較寬時,出現塑性隆起,隆起量也逐漸由中部最大轉變為兩邊大中間小的形式,但對於較窄的基坑或長條形基坑,仍是中間大,兩邊小分布。
3)地表沉降
根據工程實踐經驗,在地層軟弱而且牆體的人土深度又不大時,牆底處顯示較大的水平位移,牆體旁出現較大的地表沉降。在有較大的人土深度或牆底人土在剛性較大的地層內,牆體的變位類同於梁的變位,此時地表沉降的最大值不是在牆旁,而是位於離牆一定距離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