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工程地質勘察——第三節市政工程地質勘察

 第三節 市政工程地質勘察

 1978 年以前,廣州市政勘察工程較少,只有人民大橋和海珠橋擴建及大北立交橋、東風路等工程。
 橋樑、立交工程採用機鑽、取岩土試樣、動力觸探試驗等手段,基礎採用樁基礎;一般道路勘察僅採用手搖麻花鑽了解淺層的地質情況,基礎大多數采天然地基,只在局部地段作基礎處理。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城市市政工程建設增多,道路等級提高。根據市政建設的需要,1984 年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成立,下設勘測隊。
 至1990 年該院與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完成了廣州大橋、海印大橋、人民路高架路、小北立交橋、廣州環城高速公路等多項市政勘察工程,勘察機具採用國產30 型、50 型、100 型鑽機,測試手段增加標準貫入試驗岩石方能試驗機等測試手段,基礎多採用灌注樁基礎,少數採用摩擦樁基礎。
 一、道路、立體交叉橋與高架路勘察
 區莊立交橋
 該工程是廣州市第一個較大型的四層立交橋,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於1982 年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
 採用爭光-10 輕便鑽機鑽探,每孔做簡單地質記錄即提供設計使用。
 廣州大道-東風路立交橋
 1984年3 ~ 4 月進行詳勘,共完成鑽孔66 個,總進尺888.1米。據勘察, 第四系土層厚10 ~ 12 米,基岩為泥質粉岩,全、強風化帶厚2 ~ 5 米,中風化岩面埋深為12 ~ 15 米。
 地基建議採用樁基礎。

 天河立交橋
 於1984 年10 月由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勘察隊勘察,鑽孔12 個,進尺203.7 米,岩土試樣27 個,標貫42 次。殘積層呈硬塑狀,局部夾可塑狀;基岩為泥岩、砂岩及礫岩。強風化礫岩厚3.55 米,中微風化岩厚20 ~ 60 米,抗壓強度最低為110 噸/平方米。
 地基建議採用灌注樁基礎。

 小北立交橋
 由於先後兩次將橋長向東延伸,因此勘察工作分西、中、東三段進行。
 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承擔第一段即小北路東、西兩側,1985 年1 月完成;
 第二段自肇慶大樓至麓湖路口,1985 年10 月完成;
 第三段自麓湖路口至建設大馬路口,1986 年4 月完成。共鑽孔51 個(其中技術孔18 個),機械岩芯鑽探進尺為704.4 米,重型(2) 動力觸探10 個孔,進尺為121.9 米,標準貫入15 次。
 據勘察,全風化帶為硬塑或堅硬狀亞粘土,厚2 ~ 8 米,基岩中、西段為三水組西濠段,東段為大朗山組三元里段,強風化岩厚2 ~ 4 米,東段為12 ~ 14 米,中微風化岩較堅硬。
 根據地質條件,東西引道可結合荷載情況,建議採用天然或摩擦樁基礎,主橋荷重較大, 宜用大孔樁的端承基礎,樁尖入中微風化岩。

 人民路高架路
 工程勘察範圍北起交易會西門,南至珠江邊,全長4 公里,由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與廣東地礦局719 地質隊共同承擔。
 於1986 年4 ~ 7 月完成幹道鑽孔204 個,總進尺4750.6 米,通道鑽孔32 個,總進尺568.65 米。
 據勘察,全線地表均覆蓋雜填土,結構鬆散,且厚度大,以下為欠固結的高壓縮性軟土, 基岩面起伏,風化厚度變化大,地下水位高,部分地段砂層厚度大,與珠江有聯繫,水量豐富,斷裂構造較發育,地質條件屬中等複雜類型。
 鑒於高架路為混凝土鋼架橋型式,每墩荷重大,應採用樁基礎,地震裂度以七度區設防。

 環城高速公路
 廣州市第一條環城高速公路,全長58 公里,除地面路段外,還包括石井河橋、北站立交橋、西槎立交橋和廣花立交橋。由市規劃勘察研究院和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承擔勘察。
 其中地面路段完成鑽孔69 個;
 石井河橋完成鑽孔6 個,總進尺168.7 米;
 西槎立交完成鑽孔5 個,總進尺130.33 米;
 廣花立交完成鑽孔6 個,總進尺140.02 米。
 地面路段共有12 個剖面地段,其中第三、六、七剖面地段未發現軟弱土層,為硬塑、堅硬粘土、亞粘土,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大部分可作天然地基,但坡度較大,按公路坡度設計要求平整場地。其餘剖面地段均有軟弱土層,工程地質條件較差,用基礎處理。
 橋樑及立交路段,第四系均為軟弱土層及鬆散砂層,基岩為石灰岩,局部地段灰岩上部為泥質砂岩。風化程度及埋深不均勻,石井河橋和北站立交埋深在16.70 ~ 24.5 米,灰岩溶洞較發育。
 建議全部採用樁基礎。

 二、橋樑勘察
 海珠鐵橋
 民國18 年(1929)12 月動工,至民國22 年2 月建成,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
 對橋位的鑽探方法是將四寸套管人力打入河床數尺後,四周用木架支撐,再用鑽機取樣描述,獲得橋位河床地質情況。
 經鑽探,珠江河床地質大致分為三層,上層為浮砂淤泥,中層為粉砂質粘土,下層為堅硬狀粘土。

 人民大橋
 城規委勘測處於1959 年3 月勘察,共完成鑽孔7 個,總進尺122.73 米。孔深13 ~ 28.55 米, 最淺3.19 米。
 據勘察,上部第四係為淤泥、砂層及全風化粘土(亞粘土),基岩為砂岩,頂板埋深:珠江河床0.37 ~ 9.60 米,堤岸5.74 ~ 20.37 米。

 廣州大橋
 城規委勘測處於1978 年8 月勘察。完成主橋機鑽孔25 個,平均孔深21.29 米,總進尺532.25 米,人力水沖鑽孔25 個,平均孔深7.67 米,總進尺191.80 米。
 經勘察,第四係為鬆散狀砂層,局部見淤泥和粘土層。下部為全風化亞粘土及稍風化粉砂質泥岩,極限抗壓強度為23 千克/平方厘米~ 74 千克/ 平方厘米,因此建議主橋墩基礎入完整岩適當深度。
 人民大橋和廣州大橋勘察由於部分鑽孔在水上作業,一般用兩艘40 噸船作為勘察船,船身用六副錨及鉸車固定,設固定水尺,用測繩垂球測量水深。

 洛溪大橋
 全長3904.2 米。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於1983 年8 月勘察;其中主河道表層以中細砂為主,次為薄層粘土及泥質砂岩風化土,基岩為泥質砂岩,平均極限抗壓強度265.4 千克/平方厘米;南、北引橋,第四係為淤泥、粘土及中砂高錯層和泥質砂岩風化土,基岩為泥質砂岩。

 海印大橋
 由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於1985 年5 月勘察。鑑別孔用qjd -10 -1 型鑽機鑽進,技術孔用qp -30 -1 型鑽機鑽進, 共完成鑽孔36 個, 其中北引橋24 個,南引橋12 個, 總進尺514.09 米。孔深一般15 米,最淺11 米,最深18.45 米,鑽孔鑽至中風化岩層。
 第四係為雜、素填土、淤泥、稍密~中密狀砂層及硬塑~堅硬狀全風化亞粘土,局部為輕亞粘土。基岩為泥質粉砂岩類粉砂質泥岩,中風化頂板埋深9.0 ~ 17.66 米。
 場區屬中等複雜類型,建議採用摩擦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