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串講整理筆記(四)

 第六章:勞動關係管理

法定條款:(1)勞動契約期限(2)工作內容(3)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4)勞動報酬(5)社會保險(6)勞動紀律(7)勞動契約終止的條件(8)違反勞動契約的責任
約定條款:(1)適用期(2)培訓(3)保密事項(4)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5)當事人協商約定的其他事項
法人機關:分為:意思機關、執行機關|、代表機關和監察機關。意思機關即法人的權利機關或決策機關;執行機關,執行意思機關的決策,具體實施法人對內進行管理,對外進行民事活動和招聘錄用員工活動的功能;代表機關,是法人的意思表示機關,通常稱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監察機關,是對法人執行機關的活動實施監督的機關。在我國企業,法人的執行機關和代表機關往往是重疊的,如董事長、經理既是執行機關,有時代表機關。
勞動契約的協定解除:是指勞動契約簽訂以後,尚未全部履行之前,由於一定事由的出現,提前終止勞動契約的法律行為。
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契約:(一)隨時提出解除勞動契約、不承擔經濟補償的條件:(1)勞動者在適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次種情況在試用期滿後不再適用。(2)勞動者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3)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中的重大損失的(4)勞動者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提前30天書面形式通知,承擔經濟補償責任的條件:(1)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2)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3)勞動契約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契約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達成一致協定的。(三)經濟性裁員:(1)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2)用人單位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員的。
勞動者單方解除勞動契約:(一)隨時向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契約*(1)在試用期期間,勞動者可以提出解除勞動契約,並且無須說明理由或承擔賠償責任。(2)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契約的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3)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二)提前30天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契約(1)用人單位招收錄用所支付的費用(2)用人單位支付的培訓費用(3)對生產經營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4)勞動契約約定的其他賠償費用。
不得解除勞動契約的條件:(1)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確認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3)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4)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簽定集體契約的程式:(1)集體契約的主體。(2)集體契約協商:協商準備、討論、審議和簽字(3)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審核。
集體契約的概念:是集體雙方代表根據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在平等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籤定的書面協定。根據勞動法的規定,集體契約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定,有成立工會組織的,由職工代表代表與企業簽定。
調解委員會的組成:(1)職工代表,由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推舉產生(2)用人單位代表,由用人單位法定代表人指定(3)工會代表,由用人單位工會委員會指定
調解委員會的職責:(1)按照法律規定的原則和程式處理本單位的勞動爭議,回訪、檢查當事人執行調解協定的情況,督促當事人履行調解協定。(2)開展勞動法律法規、企業內部勞動管理規則的宣傳教育工作,預防勞動爭議的發生。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進行調解登記、檔案管理和分析統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