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V輔導資產評估學房地產評估-二-講義

(一)土地使用權評估的成本法
  1、基本思路
  成本法是依據開發或建造待估不動產或類似不動產所需要的各項必要正常費用,包括正常的利潤、利息和稅費,而評估待估對象價格的方法。
  利用成本法評估土地使用權的價格,就是以開發土地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之和為主要依據,再加上一定的利潤、利息、應繳納的稅金和土地所有權收益來確定土地價格。
  2、適用範圍
  成本法一般適用新開土地的估價,特別適用於土地市場不發育,土地成交實例不多,無法利用市場比較法等方法進行土地的估價。同時,對於既無收益又很少有交易情況的學校、公園等公共建築、公益設施等特殊性的土地估價也比較適用。
  3、土地評估的成本法操作步驟
  公式:土地價格=土地取得費+土地開發費+稅費+利息+利潤+土地增值收益
(1)計算土地取得費用
  土地取得費是為取得土地而向原土地使用者支付的費用,分為兩種情況:
  ①國家徵用集體土地而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及安置補助費等。
 關於征地費用各項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有明確規定: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產值的6-10倍;徵用耕地的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用單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償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6倍。但是,每公頃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
  徵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規定。
  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按照以上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
  ②為取得已利用城市土地而向原土地使用者支付的拆遷費用。
(2)計算土地開發費用
  地土開發費用涉及到:基礎設施配套費、公共事業建設配套費和小區開發配套費。
  ①“三通一平”指:通水、通路、通電、平整地面。“七通一平”指:通上水、通下水、通電、通訊、通氣、通熱、通路,平整地面。作為基礎設施配套費用應以“七通一平”為標準計算。
  ②公共事業建設配套費用。
  ③小區開發配套費。
(3)計算投資利息
  在用成本法評估土地價格時,投資包括土地取得費和土地開發費兩大部分。由於兩部分資金的投入時間和占用時間不同,土地取得費在土地開發動工前即要全部付清,在開發完成銷售後方能收回,計息應為整個開發期和銷售期。土地開發費在開發過程中逐步投入,銷售後收回,若土地開發費是均勻投入,則計息期為開發期的一半。
(4)計算投資利潤
  利潤率計算的基數可以是土地取得費和土地開發費,也可以是開發后土地的地價。
(5)土地增值收益確定
  土地增值收益主要是由於土地的用途改變或土地功能變化而引起的。增加的收益,應歸土地所有者所有。
  根據計算公式,前四項之和為成本價格,成本價格乘以土地增值收益率即為土地所有權收益。土地增值收益率通常為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