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級會計師執業資格考試複習備考筆記[13]

5.會計收益和經濟收益。
(1)收益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全部收入超過全部成本費用支出那損失的剩餘數額,表現為企業淨資產的增加。企業收益應當在所耗資本得到回收或維護後方能確認。
(2)會計收益是以財務資本維護為基礎所確定的收益,是在從本期收入中回收或維護了企業以貨幣計量的本期所耗資本的購買力後所確定的收益,它與傳統財務會計實務確定收益的原則一致。
(3)經濟收益是以所耗實質資本得到回收為計量基礎計算確定的收益,它要求對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耗費以所耗實質資本的現時成本計量和回收。
(4)聯繫與區別——在物價穩定的情況下,由於財務資本維護與實質資本維護是一致的,因而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是一致的;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會計收益和經濟收益也不相同。
  6.營業收益和持有資產收益。
(1)企業的經營成果由營業收益和持有資產收益構成。
(2)營業收益是由企業在本期經營過程中銷售產(商)品或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收入和本期成本費用相抵後,使企業資產淨額增加的價值。在物價穩定幣值不變和企業正常經營的情況下,企業收益全部由營業收益所構成。
(3)持有資產收益又稱“資產置存收益”或“持產利得”,是指在通貨膨脹的經濟環境下,在經營業務所產生的收益之外,由於持有資產現時價格的上升而使企業淨資產增加的價值。持有資產收益反映某項或某類資產價格水平的變動,實際是持有資產現時重置的附加成本。
企業持有資產收益分為已實現持產收益和未實現持產收益。
a.已實現持產收益,是指資產售出或耗用後已經從營業收入中收回的這部分持產收益。
b.未實現持產收益,是指在通貨膨脹中形成、但尚未售出或耗用的資產所形成的持產收益。
7.貨幣性項目和購買力損益。 
(1)貨幣性項目是指在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條件下,其金額固定不變而實際購買力發生變動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項目,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各種按固定金額收回的應收款項和長短期投資等貨幣性資產項目,按固定金額支付的長短期負債及貨幣性權益(如收取固定股利的優先股)等項目。
(2)購買力損益是指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企業由於持有貨幣性資產而遭到貨幣購買力下降的損失,以及持有貨幣性負債和權益帶來的貨幣購買力下降的利得。購買力損益反映了一般物價水平變動對企業持有的貨幣性項目的影響。
(三)通貨膨脹對傳統財務會計一般原則的重大發展
1.建立了全新的會計原則--資產的現時價格原則
(1)資產計價實行現時價格原則是指當企業提出財務報告時,對企業各項財產物資的計價應以其現時的價格(現時重置價格或現時銷售價格)為標準。
(2)基礎——此會計原則是建立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幣值不斷降低、資產價格不斷上升這一特定假設的基礎上。否定了傳統財務會計幣值不變假設基礎上資產計價的歷史成本原則。
  2.部分變革傳統會計一般原則的含義(1) 收入確認原則(2)配比原則    (3) 謹慎性原則。
3.賦予會計一般原則新的含義 (1)成本效益原則 (2)重要性原則 (3)客觀性原則 (4)謹慎性原則。
二、通貨膨脹會計對傳統財務會計方法和程式的發展

一般物價水平會計 現時成本會計以及現時成本/等值貨幣會計 變現價值會計
會計科目設定與帳戶開設 不單獨設定會計科目和有關帳戶; 設定了自身業務特有的會計科目; 設定了自身業務特有的會計科目,根本取消了損益類帳戶;
帳簿的設定 不單獨設定會計科目和有關帳戶; 在實行傳統財務會計核算的同時,另設了一套完整的現時成本會計帳簿體系; 廢止了傳統財務會計帳簿體系,代之以一套與傳統會計大不相同的帳簿體系;
會計報表的編制 設定和編制一套反映通貨膨脹影響的會計報表,採用特有的編制方法編制購買力損益計算表; 設定和編制一套反映通貨膨脹影響的會計報表; 變現價值會計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採取了與傳統財務會計報表完全不同的編制方法;
財務指標的計算方法或賬務處理 要根據一般物價水平變動,以期末名義貨幣為等值貨幣,計算本期的收入和成本費用; 要按個別物價變動指數計算企業自從變動所產生的持有資產損益,要按固定資產的個別物價指數變動所產生的持有資產損益; 資產類帳戶按現時銷售價格記賬。本期損益的確定,以報告期末全部資產變現價值較前期變現價值的淨增加額確定,完全改變了傳統財務會計根據損益類賬戶期末轉賬確定損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