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準則學習筆記

第一章 存貨 
第一節 新準則下存貨的主要內容 
新存貨準則由總則、確認、計量和披露共四章內容組成。 
(一)第一章“總則”部分,說明了制定新存貨準則的目的、依據以及該準則不涉及的內容範圍。特別指出消耗性生物資產,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通過建造契約歸集的存貨成本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契約》。 
(二)第二章“確認”部分,明確了存貨的概念以及存貨確認的條件。 
1、概念: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2、確認:存貨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1)該存貨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2)該存貨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 
(三)第三章“計量”部分,說明了存貨成本的內容、存貨的初始計量方法、發出存貨成本的確定方法、存貨的期末計量方法、存貨成本的結轉等。 
1、存貨成本的內容:存貨成本包括採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1)採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進口關稅和其他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採購成本的費用。 
(2)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製造費用。 
(3)其他成本,是指除採購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其他支出。 
此外,新準則對加工成本中製造費用作出了相應規定,指出:製造費用,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企業應當根據製造費用的性質,合理地選擇製造費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產過程中,同時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並且每種產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區分的,其加工成本應當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2、存貨的初始計量 
(1)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但企業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除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為達到下一個生產階段所必需的費用以外的倉儲費用,以及不能歸屬於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的其他支出不計入存貨成本,而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當期損益。 
(2)新存貨準則分別於第三章第十條至第十二條規定:應計入存貨成本的借款費用,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的規定處理。企業合併、非貨幣性資產:)、債務重組取得的存貨的成本和收穫時的農產品的成本,應當分別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併》、《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和《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確定。 除契約或協定約定價值不公允以外,投資者投入的存貨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契約或協定約定的價值確定。 
新準則在第三章第十三條中規定:企業提供勞務,所發生的從事勞務提供人員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可歸屬的間接費用,作為存貨成本計量。 
3、發出存貨成本的確定方法 
企業應當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對於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勞務的成本,通常應當採用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 
4、存貨的期末計量 
(1)計量方法: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計量。存貨成本高於其可變現淨值的,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分別選擇採用單個存貨項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或合併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若資產負債表日企業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並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的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 
(2)可變現淨值的確定:存貨可變現淨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將要發生的成本、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企業應當以取得的確鑿證據為基礎,並且考慮持有存貨的目的、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影響因素等按照相關規定分別選擇契約價格、一般銷售價格和市場價格確定存貨的可變現淨值。 
(3)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要求:企業應當按照單個存貨項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對於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以按照存貨類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與在同一地區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系列相關,且難以與其他項目分開計量的存貨,可以合併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5、存貨成本的結轉: 
(1)已售存貨,應當將其成本結轉為當期損益。 
(2)企業對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的攤銷,應當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者當其損益。 
(3)企業發生的存貨毀損,應當將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 
(4)企業存貨盤虧造成的損失,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四)第四章“批露”部分,規定了企業應當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的存貨相關信息內容,具體包括:各類存貨的期初和期末賬面價值、確定發出存貨成本所採用的方法、存貨可變現淨值的確定依據、當期計提或轉回的存貨跌價準備信息、用於債務擔保的存貨賬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