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大整理重大危險源的概念及辨識標準輔導

一、重大危險源的基礎知識來源:
1.重大危險源的概念 
長期地或者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者貯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於或者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
單元指一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工廠的且邊緣距離小於500 m的幾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
2.重大危險源控制系統的組成 
(1)重大危險源的辨識 
按國標《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辨識。
(2)重大危險源的評價 
辨識各類危險及可能的事件;
依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機率;
評價危險事件的後果;
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機率和發生後果的聯合作用;
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採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3)重大危險源的管理 
企業對每一個重大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
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
(4)重大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來源:
企業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重大危險源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因素,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後果、限制事故後果的措施、現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等。
(5)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企業負責制定現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政府主管部門根據企業提供的安全報告和有關資料制定場外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提出詳盡、實用、明確和有效的技術與組織措施。定期檢驗(演習)和評估現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有效性,必要時進行修訂。
(6)工廠選址和土地使用規劃 
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綜合性的土地使用政策,確保重大危險源與居民區和其他工作場所、機場、水庫、其他危險源和公共設施安全隔離。
(7)對重大危險源的監察 
政府主管部門派出經過培訓的合格的技術人員定期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監察、調查、評估和諮詢。
3.我國關於重大危險源管理的法律法規要求 
《安全生產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對重大危險源應當登記建檔,進行定期檢測、評估、監控,並制定應急預案,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當採取的應急措施。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本單位重大危險源及有關安全措施、應急措施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規定:
除運輸工具加油站、加氣站外,危險化學品的生產裝置和儲存數量構成重大危險源的儲存設施,與居民區、商業中心、學校、醫院、供水水源及保護區、車站、碼頭、機場、交通幹線、基本農田保護區、河流、湖泊、軍事禁區等場所、區域的距離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或者國家有關規定;
儲存單位應當將儲存劇毒化學品以及構成重大危險源的其他危險化學品的數量、地點以及管理人員的情況,報當地公安部門和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備案;
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以及使用劇毒化學品和數量構成重大危險源的其他危險化學品的單位,應當向國務院主管部門辦理危險化學品登記。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2004年1月9日)要求“搞好重大危險源的普查登記,加強國家、省(區、市)、市(地)、縣(市)四級重大危險源監控工作,建立應急救援預案和生產安全預警機制”。
二、重大危險源的辨識標準和方法
我國重大危險源的辨識、申報登記工作按國標《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進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