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吸納風險投資應避免哪些誤區

企業獲取風險投資中有哪些常見的盲點?企業又該如何加以避免呢? 
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中智投行企業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莊小文、上海創 業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王品高、上海慧谷高科技創業中心副主任張梅三位專家。他們根據自己平時接觸的案例,總結出企業在吸納風險投資時常見的幾種誤區,並提出了相關建議。
“盡職調查”不配合
來自浙江的錢先生獲得了一種智慧型電熱水器的專利,並投資150萬元成立了工廠。
錢先生非常看好自己的項目,為了改進技術擴大銷售規模,他於2004年11月帶著該技術來到了上海市投融資洽談會上。
投資方了解情況後告知他,該產品雖然獲得過專利,但這並不能保證產品的“絕對競爭優勢”,所以要等“盡職調查”(對項目進行的專項調查)後才能繼續洽談。
對此,錢先生不能理解,為什麼這樣好的項目還要調查,這不是有意為難嗎?當場就與投資方產生了爭執,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點評:
企業(個人)獲得專利或者獎項,一般來說不會成為投資者所關注的重點,除非是入圍國家863、923計畫這樣權威的評選。
在決定投資之前,投資者通常會進行“盡職調查”。對於融資者來說,不能對自己產品盲目樂觀,而是應該採取積極配合的態度。 王品高
誇大利潤前景
某醫藥企業開發了一種具有緩解關節疼痛的自助式的儀器,按照預期,他們把該儀器定價為580。後來,他們才發現,市面上已經有同類產品,雖然效果略為遜色,但定價只有300多元。
在進行融資答辯時,該企業把市場前景描繪得“一片光明”,並斷言一隻杯子的利潤空間有200多。當投資方問起有何潛在的市場風險時,他們將自家產品對與同類產品相比定價過高的缺點避而不談。
投資方在調查後認為利潤空間沒預期那么高,便放棄了投資計畫。
點評:
融資方要對投資方坦誠相待,在信息上要完全透明,特別是在進行答辯的過程中,一定不要誇海口,或將可能存在的風險隱瞞。而應坦誠地說出可能存在的風險,並自信地說出預備的解決方案。
風險投資不可能沒有風險,投資者關心的就是融資方是否已經想好了解決方案。如果融資方明知有風險避而不談,還可能被投資方認為自己人品有問題,這一點恰恰就是投資方最擔心的。王品高
融資未到先花錢
最近劉先生可“傻眼”了。上個月他與一家創投企業談妥了一筆500萬元的融資,約定資金本月到賬。
劉先生吸引投資主要是為了擴大生產,所以在簽訂協定後,他就把原來計畫購買原料的資金購買了設備,準備等風險資金到賬後,再一次性採購原料。
然而,到了約定的期限,資金卻沒有到賬,一打聽,投資人又看好了另一項投資項目,離他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