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露茶與觀音仙茶

羅田茶葉的生產歷史悠久。王葆心主編的《羅田物產志》云:“吾縣產茶起於唐代,大盛於宋代。”《續資治通鑑長編》及《文獻通考》亦說,宋時曾在羅田“石橋鋪立茶場,造貢茶。”沈括的《夢溪筆談》對此也有詳細記載,說:“石橋茶場是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一0六一年)買賣,凡制茶五十五萬斤,賣錢三萬貫左右。”較之清光緒年間兩縣一歲之錢糧還多。
羅田地處大別山主峰南麓,山高林密,氣候溫和,多為沙質土壤,酸鹼適度,宜於茶樹的生長。所產茶葉香濃味醇。南部石橋鋪觀音山的觀音仙茶,顏色淺綠,醇香耐泡,沖泡四次,其味仍醇,飲後滿口清涼。此外,北部落梅河香爐觀的香露茶,東部僧塔寺的“雲霧茶”,中部老塔山的“鳳山茶”,都曾受到歷代名人的讚頌。據傳羅田縣令給蘇東坡寄了一包“香露茶”,東坡欣然作詩答謝:“妙供末香露,珍烹具大官。揀芽分雀舌,賜茗出龍團。曉日雲淹暖,春風浴殿寒。聊將試道眼,莫作兩般看。”
元末南方農民起義軍領袖徐壽輝,最喜故鄉“雲霧茶”。他每月要飲茶一斤。羅田文人曾為“鳳山茶”攘擬對聯“當戶青山藏鳳尾,捲簾白水試龍團。”一九八二年,在省土公司舉行的名茶和綠茶審評鑑定會上,羅田落梅河產的香茶名列第二。羅田制茶的功夫茶精細,尤重內質。各地每年穀雨前後開園,採摘一槍一旗(即一芽一葉)或一槍兩旗的芽條,以熱鍋培炒殺青,後以手搓條索,再回熱鍋烘乾,一次成品。葉汁外露滾炒成霜,故有“銀霜”、“霜芽”、“龍團”之稱。沖泡飲用,色正味醇。
羅田茶葉的生產,幾經興衰。解放初期,全縣只有星零茶樹二萬五千六百餘株,面積合為三百零七畝。到了一九八四年,全縣茶葉面積達到一萬三千多畝,總產三十一萬八千四百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