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老窖:四百年窖池話滄桑

  瀘州市我國濃香型白酒的發源地,僅百年以上的就達三百多個。其中最老的建造於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距今已逾四百餘年。經國家派出專家小組多次考察,確認窖池群為我國酒史發展中保留下來的建造時間最早、保存最完整、持續生產時間最長的珍貴民族遺產,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和經濟文化價值。於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以國發(1996)47號檔案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列為國寶窖池,從而使瀘州老窖窖池更成為中國名酒皇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窖池群的每個窖池一般長6-7米,寬3-4米,深2.5米以上。窖池土質細膩,用優質黃泥和鳳凰山下的龍泉井水摻和踩蹂而建成,故窖內泥土細柔綿軟無夾沙,酒液浸泡其內不易流失。在持續生產的過程中,酒母帶著蒸熟的糯高粱粉和曲藥粉末,進入窖池通過前期發酵變酒後,讓其酒液繼續浸泡在泥窖內轉入後期發酵,用更長的時間使之脂化老熟。在此期間有一部分酒液滲入四壁起培植窖泥的作用,而窖泥內所含老酒成分又與新的酒液溶解脂化生香形成酒體風格。

經研究發現,瀘州老窖池每排(批)酒在3-6個月脂化老熟期間的滲透率為30%-40%。按產量計算,四百年來,每個窖池就有成千上百噸酒液浸入窖泥之中,日積月累,這些老酒通過反覆發酵而形成了大量有益微生物生存的環境。這些微生物群體達400多種,每一種有益微生物都會賦予酒體一種微量味感。所以,瀘州老窖便有了“醇香濃郁、清洌甘爽、飯後尤香、回味悠長”的獨特的酒質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