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的白湯麵

穀雨一過,便到立夏,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了,蘇州幾家有名的麵店一過立夏,都會掛出“供應白湯麵”的牌子。

說起“白湯麵”的來歷,這其中還有一番曲折呢!

據說清朝時,安徽鳳陽鬧災荒,有一對姓張的中年夫婦帶著孩子逃荒來到蘇州,就在楓橋附近搭了一間茅草屋,男勤女儉,擺了一家小麵攤,專賣“陽春麵”。麵攤雖小,生意倒也十分興隆。所以過了兩年,夫妻倆就又益起一間瓦房,除了“陽春麵”,也賣“花色面”。“花色面”中尤以濃油赤醬的“紅燒肉麵”最受顧客歡迎。那時節,油、鹽、醬、醋,米、面、鮮肉,都要跑到城裡才能買到。一天,店裡又要進貨了,男人挑起擔子來到城裡,買了米和麵粉,又斬好了鮮肉,然後直往城隍廟而去。原來,下面要用的醬油還沒買,加上出門前女人叮嚀他買雙鞋面布,他自己又想給孩子買兩塊“豬油糕”,城隍廟門口醬油鋪、百貨攤、點心攤到處都是,而且買賣也公道。

男人快走到城隍廟時,突然聽見有人在嚎陶大哭,循聲找去,只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男子,邊哭邊要用頭去撞城隍廟前的石牌坊。一打聽,原來他家女人昨天剛生孩子,他好不容易向親友借了數百文錢,準備買點米回去給女人熬粥,定過城隍廟門前,見有個賭攤,攤主正在大喊:“要發財的快來啊!一個賠十個·…。”他一聽便動了心:要是一個賠十個,幾百文就能變成幾十千!想到妻子兒女,腦子一熱,一伸手就將幾百文錢都押了上去。沒料到不但沒贏,反而一下子就輸了個精光。這下,他可慌了神,兩手空空,怎么回家啊!便朝石牌坊上撞去,想一死了之。

姓張的男人聽了,心中十分不忍,就從懷裡掏出要去買醬油、鞋面布和豬油糕的錢,拱手向大家說道:“列位大爺,這位大哥也是一時窮糊了心,將錢輸去。現在他家中大嫂、孩子都在等著他買米回去活命。這是我身上僅有的三百七十文錢,全送給這位大哥,望眾位也幫幫忙,多少湊上一些,讓這位大哥除買米之外,再做個小生意養家活口。”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這個出三十,那個出五十,共湊了五百多文錢,全都交給了那人。那人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向大家打躬作揖,千恩萬謝,方才離去。

人們散開了。姓張的男人看著自己腳旁的擔子,才想起東西還沒買全哪!別的還好說,醬油沒買可是大事,明天的“紅燒肉麵”怎么燒?無奈身上分文沒留,只好回家了。

 回到家中,他將自己所做的事一五一十都對女人講了。女人甚是賢德,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說他做得對。不過,兩人想到明天的紅燒肉麵沒有醬油,不免又唉聲嘆氣起來。

這天晚上,兩人翻來覆去,一夜沒睡。五更時分,女人突然坐了起來,拍手笑道:“有辦法了!如今天氣熱了,顧客怕吃油膩的東西。我們沒有醬油,可以白燒,用原汁湯下麵,再放上白切肉、蔥花、薑末,又爽,又不膩人。”男的聽了,連聲叫好。

第二天,他們掛出一張牌子:“供應白湯麵”。顧客見了十分希罕,都來買一碗嘗嘗,吃過以後,都說這白湯麵別有一番風味。這么一來,楓橋的“白湯麵”一下子就傳遍蘇州城。城裡幾家有名的麵店,見“白湯麵”受人歡迎,就到楓橋麵店來偷學本事,學會了,一到夏天,也賣起白湯麵來。他們哪裡知道,這白湯麵,是姓張的夫妻倆急了一夜,想出來的急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