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共9篇)

高中暑假讀後感作文:邊城讀後感

我不知道那是幾年前,父親推薦我看沈從文的《邊城》。他告訴我,《邊城》寫得很美,是一個發生在湘西的故事。一直都不曾看,卻一直都在心中留存著一份盼待。我明白我與《邊城》是宿世緣深。不必強求,命中注定屬於你的終會在某個合適的時候出現,終會為你所擁有。而萬千錯落的情緣便只是匆匆交叉而過,它們不是一季的候鳥,逝去了就不再回來。想起老船夫的一句話:“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在這樣的堅強與勇氣背後,不是隱藏著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飄浮……景致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說里始終洋溢著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著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說,人情如水;人說,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偽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幹著坑蒙拐騙的勾當。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石頭森林裡,我們還保留著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著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著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於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蔭蔽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背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於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裡?幸而沈從文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淒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說什麼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么純樸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採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是誹謗?甚或殺人。我們憑什麼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難道就因為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為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高中生讀後感1200字:《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高中生讀後感1200字:《邊城》讀後感

15歲的花季,每個正在成長中的少女的腦中充滿的都是各種奇妙的幻想。在她們不願向別人透露的心中不乏有情竇初開的悸動和遇見心上人的抨抨心跳,這是每個少女共有的秘密。中國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就描寫了一位15歲妙齡少女和她善良祖父的故事。

《邊城》著部小說共有4位主要人物。任性,嬌氣,孝順的翠翠;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苗族老船夫;豪爽,正直,與人搏鬥時敢於挺身而出,吃苦,出力時從不退縮的天保,儺送兄弟。這四個人的行為,感情便成了《邊城》的線索。《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體現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在風光秀麗的湘西峒水流域的一個小城市中,與世無爭的70歲擺渡老人和15歲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美麗純潔的翠翠在一次端午與船總的二兒子儺送邂逅,並對他一見鍾情。沒想到船總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翠翠。更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為虐人的陪嫁,正托人向順順放口風,要儺送作女婿!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竭力奔走,為翠翠的事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儺送兄弟也約好以唱山歌的方式來贏得翠翠的心。結果,天保不敵儺送,不幸敗北,又在一場意外中喪生。儺送和船總順順都誤以為是老船夫的錯。儺送被逼賭氣下行,老船夫因為不被人所理解,心力交瘁,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人獨自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

《邊城》的結局是一個悲劇,末尾不禁令人傷感。回頭想想,在這裡面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從現實來講,碾坊和渡船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一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於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古樸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衝突。在作品裡邊,事實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之死,兩個人沒有最終結合,都跟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衝突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這部小說里,人性之善展現的是十分充分的。就渡船老人來說,他的職責就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傳統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於自己的職責。他因為是食公家的糧祿,所以過渡人看他忠實,有時候給他一些錢物,而他一概極力退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得來的一些錢物,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超量去報答。老船夫身上的閃光點另人折服,人性的光輝不可泯滅!

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是《邊城》所強調的重點。沈從文先生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態,讚美了邊城人民淳良的心靈。

當我們步上這個已經有些渾濁的社會,表面的交際應對能力我們應完善具備,但離開各種需要應酬的場合之後,褪下偽裝的面具,用真實的一面面對佳人,朋友是必要的。在污濁的社會,讓自己的心靈出淤泥而不染,在偽裝的生存利殼下永遠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並不斷滋潤它,使它能一代代地遺傳下去,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人性的美必定要延續下去,這是每箇中國人必須背負的責任。所以,作為祖國的下一代,我們一定要背負起這個重任,人性的光輝不能滅,中國人民的光輝更不能滅!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殘忍社會,金錢,權利,欲望已漸漸控制了每個人,善良的一面漸漸被覆蓋,行屍走肉已不足為奇,真正的淳樸的人們卻被排擠。從現在開始,自我反思吧!悟出自我,找出人性的光輝!

作文頻道編輯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讀後感1200字就到這裡了,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暑假名著讀後感800字: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邊城就是這么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暑假名著讀後感800字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暑假名著讀後感800字:邊城讀後感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里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暑假作文集錦】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暑假名著讀後感800字就到這裡了,是不是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呢?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關於高中一年級學生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關於高中一年級學生邊城讀後感

有人曾這樣評論過《邊城》:“小說充溢無所不在的詩意,讀後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腸,於浮躁之中長出幾絲寧靜的嚮往與思索。”的確,《邊城》就好像是一首一氣呵成的抒情詩,給人展現了世界一小角隅的鄉村。而《邊城》之所以給人以詩的感受,在於多方面的元素的匯聚。

《邊城》詩意的體現,我覺得首先體現在它語言的簡單、明淨、平實無華。我覺得這正體現了一種真實,而真實才是最美的。

沈從文描寫的自然,是自然的,從來都不是作為陪襯物而存在的。讀沈從文的作品,很大的感受便是他對於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滿不可言說的愛與溫情的。在他的眼裡,世界不是先是人,再是作為背景的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和人,它們是和諧共處的。正因為如此,沈從文的自然描寫,簡單而又真實。在第十三章的開頭有這樣一段描述:“天快夜了,別的雀予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皆放散一種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生意人的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這裡絲毫感受不到沈從文的刻意——通過景物描寫來襯托出翠翠心中那些薄薄的淒涼,反之是一種極和諧的卻又真實的如詩般的意境與心境。

沈從文也很好地將古詩詞融入到自然中。在第二章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柳宗元《小石潭記》也有相似的描寫:“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下見小譚,水尤清冽。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這種自然的和諧之意境在文字間流淌,再藉助以往的古詩文,使得小說極富詩的氣息與韻味。

沈從文描寫自然的文字,特別的乾淨清澈,在真實中營造了詩意。

《邊城》詩意的體現,我覺得還在於注入了歌聲和夢的元素。

在小說第二章巾,就出現了茶峒人的夢——“一切總永遠那么靜寂,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存這種寂寞里過去。一份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乃,增加了夢。”而在描寫妓女的時候,又出現了夢——“尤其是婦人,痴到無可形容,男子過了約定時間不回來,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見船攏了岸,一個人遙遙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存寂靜安閒的茶峒,在一份平靜的同時,人不免多了一份單調與孤寂,因此好像總希望遠處有什麼將自己掠走,或者給自己的生活多少帶點新鮮的東西。這種夢,是能給人一定安慰與企盼的。這種剝夢的描述,極富詩的夢幻色彩。

而“歌”則在小說中屢屢出現,爺爺的歌,翠舉的歌,二老的歌,翠翠父親的歌。而歌中,“情歌”占了很大的篇幅。只需閉口想想當時的情景,一個男子為了自己心愛的女孩站在碧溪岍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幅怎樣富有詩意的美景了。而翠翠的歌唱,爺爺的歌唱,總給人一種單純的快樂,一種抒情的韻味。

沈從文甚至將兩者結合起來:“翠翠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米,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躥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這個夢不僅給翠翠帶來了樂趣,也表明翠翠對二老的喜愛。沈從文以夢中的歌的形式,營造了詩般的氛圍。

然而《邊城》的詩意最主要的體現,還在於其中所漫溢出來似煙如霧的憂傷的基調。

《邊城》中那股淡淡的憂傷從行文的一開始便一直籠罩在人們的心頭——翠翠母親和父親的愛情和死亡。而沈從文在《邊城》的新題記中,死亡就提到了很多——“半路見路劫致死者數人”、“村中有死者人家”、“二十三年母親死去”。

《邊城》中的憂傷是複雜的。

它有可能有對於命運、死亡的一種無奈。沈從文曾在《水雲》中說“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處足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良善與單純的希望終難免產生悲劇”。舉翠與二老儺送本就是互相喜歡的,兩個人義足如此的善良,純樸,但是卻因為不湊巧,陰差陽錯,甚至可能重演翠翠母親和父親的愛情悲劇,這是一種命運無奈的悲劇。而翠翠在小說第四章中,就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假若爺爺死了”。而文中爺爺一直在擔心自己死後翠翠怎么辦,然而死乃是人生活的自然規律,這又是一層無奈。

《邊城》的憂傷,還可能是寂寞的憂傷。小說一開始的寧靜悠閒便讓我有種寂寞的感覺。“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小說里提到了很多翠翠那種羨慕的目光,先是新娘子,再是“翠翠注視那女孩,發現了女孩子手上還帶得有一副麻花鉸的銀手鐲,閃著白白的亮光,心中有點兒愛羨”,“只望著這一行人中那個女孩子身後發痴”。這都反映了翠翠心中那種由於寂寞單調而生出來的隱隱的渴望,雖然只是那么一點點,但是卻被沈從文捕捉到了,讓人對翠翠、對老人不免有份憐憫在裡頭。

《邊城》的憂傷,也是沈從文懷古的憂傷。《邊城》中想要表現的“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正在遭遇現代文明的衝擊。正如汪曾祺所說:“《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它好像是真實的,因為曾經確實存在,卻好像又是夢幻的因為現在它在消逝。沈從文懷著一種“懷古的幽情”,不免有種惋惜的情感包裹在文字間。

沈從文在《關於西南漆器及其他》中說:“這個作品原來是那么情緒複雜背景鮮明中完成的。過去的失業,生活中的壓抑、痛苦,以及音樂和圖畫吸人生命總量,形成的素樸激隋、鏇律和節度,都融匯而為一道長流,傾注入作品模式中,得到一回完全的鑄造。”《邊城》就好似一首鋼琴曲:主鏇律的音符簡潔,明淨;然而復調中卻流露著憂傷。沈從文雅致的文字,對夢和歌的巧妙運用以及整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憂傷,使這部作品充滿了詩意,給人以自然的美的享受。

這篇關於高中一年級學生邊城讀後感,就為大家呈現到這裡,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希望大家暑假過的開心。

高中生讀後感: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腳踏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裡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裡,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為結束:

“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後感500字
邊城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讀罷《邊城》,心中久久無法平靜,那些平淡樸實而優美的文字,那純潔美麗卻不得不以悲劇結尾的愛情。

熱鬧的小鎮中,每個人都是快樂的,他們淳樸善良地相處,樂於助人卻不求回報,甚至面對愛情,也要謙讓起來。三個端午節的故事,美麗單純的翠翠用行動和話語堅定了對愛的決心。可憐祖父始終擔心她走母親的老路,不肯告訴她事情的真相。世事無常,偶然的因素太多,我們既無法預測美好,也不能改變事實。每一次機緣巧合往往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們陷入變化莫測的事端。

在感嘆邊城人們的人性美的同時,我也感受到現代生活的渾濁。擺渡的老船夫過渡不收錢,翠翠的嬌憨與伶俐,儺送的善良淳樸,順順的豪爽大方,在現代的社會是何等少見。但是,人性中也有卑劣自私的一面。順順和二老不願讓間接害死大老的翠翠嫁給二老而使老船夫死在雨夜,讓不知前因後果的翠翠孤單地守著渡船!

邊城的白塔邊,美麗的陽光守護著孤單地女孩。生活也許充滿了未知,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等待下去......

邊城讀後感1000字
邊城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通過閱讀沈從文的小說我認識了一個女孩並且被她的堅強折服,為她那沒有預期的等待感到遺憾。

翠翠——一個湘西小鎮上與祖父相依為命的女孩。祖孫倆過著清貧孤獨的生活,但卻那樣自然、和諧。他們單純、善良、敦厚。可就在寧靜的生活中,一段朦朧的愛情降臨到這個無知無欲的花季少女身上,也正因為這段無結局的愛情讓這個少女心中湧出“薄薄的淒涼。”

美麗總是令人擔憂的,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翠翠與大老、二老尚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以及爺爺的離世,把這個少女幸福的夢幻擊碎,將一個少女原本擁有的平凡幸福埋藏,在她的頭頂上蒙上沉沉的陰霾,但翠翠卻沒有放棄人生,在無奈之中她沒有退縮,在悲傷的同時,她仍有期盼。翠翠的命運像河邊的白塔,但在危急邊緣她依舊堅持,等待著“幸福”再次降臨。

命運仿佛同翠翠開了個玩笑,給了她燦爛陽光,卻又給了她更沉重的傷害,將她推向黑暗的深淵。

翠翠面對挫折,沒有聽天由命,憑藉著她的單純,善良,執著,依舊憧憬明天,期待明天,坎河的人生將一個靦腆的女孩變得堅強。

如果我是她,當面對命運如此的蹉跎可能會喪失毅志;如果我是她,可能會被這挫折壓垮;如果我是她,也許會讓這挫折震住婷滯不前。

人生亦是如此,昨天已經過去,我們不能回頭;明天還未到來,我們無法等待,只有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去奮鬥,當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鼓起勇氣,能往直前,任何事情都會被征服。

生活有如潮水,時起時落。潮漲時,要謙虛、穩重,以免潮水衝過導致“擱淺”;潮落時,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只要心中存有一片希望,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永不放棄對生活的憧憬,懷惴著那個“夢”,去找尋真實的未來。一步一個

腳印走下去,終究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生如就如同一面鏡子,你對它付出一份,它將給予你十倍的收穫。像翠翠一樣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人生是很短暫的,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翠翠正因為受到痛苦的磨礪才變得堅毅,而如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有她的經歷,所以很難走進她的世界,體會她的感受。正因為如此安逸的生活,讓我們習慣於依賴,也正因如此,我們失去鍛鍊的機會,成為“永遠長不大小孩”。可溫室里的花朵,儘管艷麗,卻嬌嫩柔弱,一旦失去良好的環境,便會凋零;野外的青松,雖受日曬雨淋,卻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應該學習翠翠,獨立自主地生活,儘量避開父母的呵護,雖做不成頂天立地的大樹,也絕不做經不起風霜的幼苗。

翠翠,堅強的化身,她擁有不屈的靈魂,在為她嘆息的同時不免對她肅然起敬,因為她的執著、善良、樂觀、堅強。

誰能先找到“自我”,誰的心田就能先播下希望,誰的人生就會被希望的光芒點亮。

小說讀後感:《邊城》讀後感800字
邊城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著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布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著等待的味道等待著,等待著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著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著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關於高中一年級學生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關於高中一年級學生邊城讀後感

有人曾這樣評論過《邊城》:“小說充溢無所不在的詩意,讀後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腸,於浮躁之中長出幾絲寧靜的嚮往與思索。”的確,《邊城》就好像是一首一氣呵成的抒情詩,給人展現了世界一小角隅的鄉村。而《邊城》之所以給人以詩的感受,在於多方面的元素的匯聚。

《邊城》詩意的體現,我覺得首先體現在它語言的簡單、明淨、平實無華。我覺得這正體現了一種真實,而真實才是最美的。

沈從文描寫的自然,是自然的,從來都不是作為陪襯物而存在的。讀沈從文的作品,很大的感受便是他對於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滿不可言說的愛與溫情的。在他的眼裡,世界不是先是人,再是作為背景的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和人,它們是和諧共處的。正因為如此,沈從文的自然描寫,簡單而又真實。在第十三章的開頭有這樣一段描述:“天快夜了,別的雀予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皆放散一種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生意人的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這裡絲毫感受不到沈從文的刻意——通過景物描寫來襯托出翠翠心中那些薄薄的淒涼,反之是一種極和諧的卻又真實的如詩般的意境與心境。

沈從文也很好地將古詩詞融入到自然中。在第二章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柳宗元《小石潭記》也有相似的描寫:“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下見小譚,水尤清冽。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這種自然的和諧之意境在文字間流淌,再藉助以往的古詩文,使得小說極富詩的氣息與韻味。

沈從文描寫自然的文字,特別的乾淨清澈,在真實中營造了詩意。

《邊城》詩意的體現,我覺得還在於注入了歌聲和夢的元素。

在小說第二章巾,就出現了茶峒人的夢——“一切總永遠那么靜寂,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存這種寂寞里過去。一份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乃,增加了夢。”而在描寫妓女的時候,又出現了夢——“尤其是婦人,痴到無可形容,男子過了約定時間不回來,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見船攏了岸,一個人遙遙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存寂靜安閒的茶峒,在一份平靜的同時,人不免多了一份單調與孤寂,因此好像總希望遠處有什麼將自己掠走,或者給自己的生活多少帶點新鮮的東西。這種夢,是能給人一定安慰與企盼的。這種剝夢的描述,極富詩的夢幻色彩。

而“歌”則在小說中屢屢出現,爺爺的歌,翠舉的歌,二老的歌,翠翠父親的歌。而歌中,“情歌”占了很大的篇幅。只需閉口想想當時的情景,一個男子為了自己心愛的女孩站在碧溪岍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幅怎樣富有詩意的美景了。而翠翠的歌唱,爺爺的歌唱,總給人一種單純的快樂,一種抒情的韻味。

沈從文甚至將兩者結合起來:“翠翠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米,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躥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這個夢不僅給翠翠帶來了樂趣,也表明翠翠對二老的喜愛。沈從文以夢中的歌的形式,營造了詩般的氛圍。

然而《邊城》的詩意最主要的體現,還在於其中所漫溢出來似煙如霧的憂傷的基調。

《邊城》中那股淡淡的憂傷從行文的一開始便一直籠罩在人們的心頭——翠翠母親和父親的愛情和死亡。而沈從文在《邊城》的新題記中,死亡就提到了很多——“半路見路劫致死者數人”、“村中有死者人家”、“二十三年母親死去”。

《邊城》中的憂傷是複雜的。

它有可能有對於命運、死亡的一種無奈。沈從文曾在《水雲》中說“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處足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良善與單純的希望終難免產生悲劇”。舉翠與二老儺送本就是互相喜歡的,兩個人義足如此的善良,純樸,但是卻因為不湊巧,陰差陽錯,甚至可能重演翠翠母親和父親的愛情悲劇,這是一種命運無奈的悲劇。而翠翠在小說第四章中,就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假若爺爺死了”。而文中爺爺一直在擔心自己死後翠翠怎么辦,然而死乃是人生活的自然規律,這又是一層無奈。

《邊城》的憂傷,還可能是寂寞的憂傷。小說一開始的寧靜悠閒便讓我有種寂寞的感覺。“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小說里提到了很多翠翠那種羨慕的目光,先是新娘子,再是“翠翠注視那女孩,發現了女孩子手上還帶得有一副麻花鉸的銀手鐲,閃著白白的亮光,心中有點兒愛羨”,“只望著這一行人中那個女孩子身後發痴”。這都反映了翠翠心中那種由於寂寞單調而生出來的隱隱的渴望,雖然只是那么一點點,但是卻被沈從文捕捉到了,讓人對翠翠、對老人不免有份憐憫在裡頭。

《邊城》的憂傷,也是沈從文懷古的憂傷。《邊城》中想要表現的“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正在遭遇現代文明的衝擊。正如汪曾祺所說:“《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它好像是真實的,因為曾經確實存在,卻好像又是夢幻的因為現在它在消逝。沈從文懷著一種“懷古的幽情”,不免有種惋惜的情感包裹在文字間。

沈從文在《關於西南漆器及其他》中說:“這個作品原來是那么情緒複雜背景鮮明中完成的。過去的失業,生活中的壓抑、痛苦,以及音樂和圖畫吸人生命總量,形成的素樸激隋、鏇律和節度,都融匯而為一道長流,傾注入作品模式中,得到一回完全的鑄造。”《邊城》就好似一首鋼琴曲:主鏇律的音符簡潔,明淨;然而復調中卻流露著憂傷。沈從文雅致的文字,對夢和歌的巧妙運用以及整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憂傷,使這部作品充滿了詩意,給人以自然的美的享受。

這篇關於高中一年級學生邊城讀後感,就為大家呈現到這裡,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希望大家暑假過的開心。

相關文章:
邊城讀後感2000字左右
《邊城》讀後感1500
邊城讀後感2000字大全
《邊城》讀後感1000字
《邊城》讀後感600字
《邊城》讀後感1200字
關於高中三年級學生邊城讀後感
精選高中生的讀後感:邊城讀後感作文
高中讀後感:《邊城》雜想錄
讀後感作文800字:讀《邊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