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後感2000字左右

為孩子遮風擋雨、教導、期望子女成才,父母對我們付出了最大的心血和愛,傅雷家書並不是個例,就算是現在,父母也通過各種手段不停的在向我們傳遞那封“家書”。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20xx字左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傅雷家書讀後感20xx字左右(一)

女兒在一個舊抽屜里翻出一沓信件,問:“媽媽,這是什麼?”“信啊!”這是幾封我學生時代與同學、家人往來的書信,算起來也有十多年了,如果不是女兒正值喜歡到處亂翻的年齡,那么我早已想不起來它們的存在了。如今,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無時差、無距離交流方式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圈。這些書信正如久違的老朋友般變得有些陌生。當再度翻開這些書信時,那綿綿親情、年少的彷徨和曾經的籌措滿志卻又如長了翅膀般從片片紙上躍入眼帘……在歷史的長河裡,書信在為我們傳情達意、交流思想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那些飽含真摯情感的家書更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展現了人們各種各樣的思想感情,傳遞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家書中為人們所重視、談論得最多的是關於子女教育問題,當代的《傅雷家書》就是其中的典範。翻開《傅雷家書》我們很容易從字裡行間感觸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感受到一位翻譯巨匠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從1954年傅雷的兒子傅聰赴波蘭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留學起到1966年5月,傅雷夫婦尤其傅雷先生堅持給兒子寫信。在《傅雷家書》中摘編的186封書信里,從那質樸的字裡行間流露著傅雷先生對兒子深沉的愛。

在傅聰童年,傅雷先生對其嚴格管教,令常人不為所認同。但當父子分別,年少的兒子獨自遠渡重洋留學之時,那種為人父的舐犢之情又是怎樣的溢於言表啊!在一xx四年一月十九日晚的一封信中,傅雷先生這樣寫道:“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於你今日的成就並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鏇下去,像惡夢一般。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另一封信里,傅雷先生又寫道:“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願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囌的抖出你尿布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憎厭。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我們都知道,傅雷先生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因而所寫家書能夠很容易達到文情並茂的程度。但是,在讀他的書信過程中,我們卻沒有看到華麗的辭藻,只是從這些毫無做作的、平實的文字里感觸到一位父親的真摯感情!

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著藝術與人生,在藝術道路給予孩子客觀的的評價和精心指導。從閱讀中我們很容易體會到,在那個需要書信的時代,家書成了遠隔千里之外的父子倆最好的交流方式,也正因為這些家書的存在,讓我們看到父子倆在音樂、戲曲、詩詞以及異國他鄉的文化禮節等諸多方面的交流,讓我們今天依然能夠通過閱讀得到一代翻譯大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對文化藝術領域各個方面的深刻見解,讓我們能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那些藝術作品。

在傅雷先生看來,他給兒子寫信的作用在於討論藝術、激發青年人的感想、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做一面忠實的“鏡子”。因此,我們看到信中寫道:“你的情形與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更要戰戰兢兢,不負國人對你的期望。你對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動來表現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再如:“哪個人教育一個年輕的藝術學生,除了藝術以外,再加上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來播的種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開花結果——我指的是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我們知道你自我批評精神很強,但個人天地畢竟有限,人家對你的好評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見才能使你進步,擴大視野:希望用冷靜和虛心的態度加以思考。不管哪個批評家都代表一部分民眾,考慮批評家的話也就是考慮民眾的意見。你聽到別人的演奏之後的感想,想必也很多,也希望告訴我們。爸爸說,除了你鑽研專業之外,一定要抽出時間多多閱讀其他方面的書,充實你的思想內容,培養各方面的知識……爸爸還希望你看祖國的書報,需要什麼書可來信,我們可寄給你。”我想,這些語言文字很能讓年少在外求學的傅聰明白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正因為有這么一個偉大的父親,才將傅聰造就成為一位“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讀過《傅雷家書》後,我在想:不知道等到我的女兒認字了以後,我還會有機會、還會靜下心、還能夠有提起筆給她寫信的機會嗎?時代變了,交流方式也悄悄地變了,那些需要靜下心來、需要加以斟酌、需要抒情言志,需要將如泉涌般的思潮付諸於紙張的家書還會存在嗎?我的孩子還會願意翹首等待、耐心閱讀那些寫著父母“嘮叨”的家書嗎?我想,一封emil的速度已經不再會讓我們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同感,但是那飽含著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道;讀書治學、立身成長之道;理家聚財、和親睦鄰之道;做官任仁、經邦治國之道等諸多方面的家書所傳達的中華民族美德還是需要我們竭盡所能去代代相傳。好的家教、好的家風、好的家道是成就中華兒女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軟實力”!

傅雷家書讀後感20xx字左右(二)

在父母身邊我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年幼時他將我們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將一切風雨絕隔,呵護著我們的天真。漸長時他們一定是苦惱的,這世上千奇百怪,擋在我們身前怕礙了我們長大,跟在我們身後怕來不及阻攔我們受的傷害。期待我們永不知這世界還有灰暗,卻又怕我們懵懂不知世事。世間每一對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遠與近中取捨徘徊,尋找一個合適的尺度,而傅雷幾乎將這一點做到了完美。

嚴師,慈父,益友,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父母能做到的他們幾乎做到了極致。許多人說這是中國父母必看的書,看過之後我卻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細細品讀。讀懂父母的愛,是我們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讓他們等的太久。我幾乎是帶著一種解脫的喜悅進入大學的,拋在身後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學業,還有日日夜夜相伴幾乎到膩煩的父母。在我自以為是的長大中他們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殼,是我自以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舊時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書》準備指導一下他們的教育方法,卻在讀過之後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時光。

初讀《傅雷家書》我幾乎要再三確認作者,“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願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囌的抖出你尿布時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煩惱。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這段話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細膩的情感讓我難以想像是出自那個嚴謹近於殘酷,倔強甚至有些暴躁的學者。

對待兒子,他說:“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說:“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孩子經受痛苦時,他說:“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為孩子包辦,而為孩子這種蛻變的過程而高興,並且鼓勵他藝術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為了指導兒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習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堅強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煩惱,他說“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面對現在大學生郵給父母的待寄匯款單,沒有其餘的問候,而這位父親告誡兒子寫信就是強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極好的訓練。

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我覺的就是我們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而這樣嚴於律己教子的人,他卻說:“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般人所追求,驚嘆;對個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卻沒有相干。孔子說的‘富貴於我如浮雲’,現代的‘名’也屬於精神上‘富貴’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因該受羈於貪念和欲望”。

對成名成家的兒子不忘人生指南。而當成年後,兒子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願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這一著,必遭後來的無窮痛苦。”而當他們成家後,他有叮囑切勿錢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

在與傅聰意見不合激烈爭吵後,他在信中這樣說道:“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父親是威嚴的代表,他們永遠是正確的,在意見不合時他們能置之不理已是極限,傅雷卻能放下父親的尊嚴對自己的孩子低頭,甚至於懺悔。

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讀懂那背後深沉的愛。他們作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與愛戴之後不會去想擁有的,因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們並不完美,他們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條,他們很少讀書,他們不會要我提高藝術修養,他們與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個我。但他們愛我,那些我厭煩的嘮叨,管束,斥責,都代表他們愛我。他們給了我一個家,讓我無論何時都有所歸;他們給了我他們的人生經驗,讓我不必經歷他們經歷的那些痛楚;他們給了我他們能給的一切,讓我入每一個孩子般長大。他們會在每一次斥責後落淚,在每一次憤怒後原諒,在每一次失望後包容。這是我的父母,天下間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告訴他們你愛他們,不要讓他們等的太久。

傅雷家書讀後感20xx字左右(三)

《傅雷家書》是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子女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此書不僅是一本優秀的青年勵志讀物,更是一本充滿了父母對子女的摯愛和期望的書。讀後既得益於傅雷夫婦的至理名言佳句,又感動著他們的至深親情。

傅聰遠在海外求學,傅雷夫婦不顧工作上的辛苦,身體上的疲憊,依然堅持給孩子寫信。諄諄教誨,可見其望子成龍之心;深深關懷,可知其眷眷愛子之意。他們嘔心瀝血的付出,終於得到成功的喜悅。傅聰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傅敏也做了英語特級教師。傅雷夫婦因此成為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的家書更是成為教育子女的經典之作。

信中,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傅雷用自己的學識、經驗和教訓教育子女(主要是兒子)如何做人、做事、對待生活及藝術等問題,包含著一個父親對子女無私的愛。在為人坦蕩、稟性剛毅的父親的教育下,傅聰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並最終成為鋼琴大師。

從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親情。傅雷夫婦平實的語言道出的是一片濃濃親情,讀後讓人感動不已。“你的信我們看得多寶貴,我們雖然分離了,可是心永遠在一起,這是你給我們的唯一的安慰。”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勝過一切。“只有你的一切真能使我們的心開放,想到你我就覺得幸福了,沒什麼抱怨的了。”兒女是那么容易讓父母滿足和幸福。

“我們做父母的人,為了兒女,不怕艱難,不辭辛苦,只要為你們好,能夠有助於你們的,我們總儘量的給;希望你也能多告訴我們,你的憂,你的樂,就是我們的,讓我們永遠聯接在一起。”更讓我折服的是,傅雷夫婦對子女的愛不是固執己見的,而是互相尊重的。“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他們與兒子以朋友的身份相處,並沒有要求兒子必須如何去做,而是以朋友的口吻向兒子提起,讓兒子容易接受。“年紀大的人總是往更遠的前途看,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的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並沒大錯。”

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學習也是互相的。傅聰學習父親的為人處事,傅雷在與兒子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

父親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如同涓涓溪流,純真質樸,令人動容。母親的愛猶如她聖潔而慈愛的眼淚,清澈無私。

其次,信中親情背後的教子之道讓我受益匪淺,深得啟發。傅雷在信中告訴兒子,一個年輕人在做人和對待生活問題上要尤為重視。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例子,教育兒子注意自己的穿衣著裝、姿態舉動和禮儀態度,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教育兒子待人要謙虛,“才氣越高,越要提放”;做事要嚴謹,“大小事要對人家有個交代”;遇困境不氣不餒,獲大獎不驕不傲,“你別把‘比賽’太放在心上,得失成敗儘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要熱愛國家和人民,牢記國家的榮辱和人民的安危,“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同胞的事發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持續不斷地檢查自己”,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生活上,注意勞逸結合,還要正確理財。這些,對今天的莘莘學子也是受益無窮的。

再次,傅雷夫婦直言不諱地提出對於年輕人戀愛、婚姻與做學問的關係的看法,讓我深思不已。他說:“就是我一生任何時期,鬧戀愛最熱烈的時候,也沒有忘卻對學問的忠誠。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

青年時期,正是情竇初開,對愛情充滿無限嚮往的時候。但傅雷以他個人自身經驗告訴兒子,還有比愛情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學問。“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儘量控制你的感情,把它移到藝術中去。”這些傅雷當初在心中說過的話,相信傅聰學有所成之後一定深有感觸。

傅雷夫婦的愛子之情是深沉的,是長遠的,是偉大的。

天下愛自己兒女的父母處處都是,愛子之情更是人之常情,為什麼說傅雷夫婦的愛是深沉的呢?因為傅雷的愛已不是普通的父愛了,他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這份愛是深沉的,在傅雷心中,兒子先是一個好的藝術家,其次才是一個好兒子。

傅雷夫婦的愛子之情也是長遠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傅雷對兒女的教育是一輩子都用不完的,“無論如何要克制,以前途為重,以健康為重”。大多父母都能做到為孩子的未來考慮,但真正能合乎孩子的口味並且走向成功的是少之又少。

或者,一味的追求孩子的美好未來而忽略了孩子對親情的渴望。傅雷夫婦用正確的教育思想、淵博的學識和親身經歷,既幫助了兒女的成人成才,又讓子女感受到深切的父母之愛。可謂是用心良苦。

傅雷夫婦的愛更是偉大的,“我對你的希望和前途是樂觀的,就是有這么一點母子之情割捨不得”。但為了兒子的希望和前途,他們情願割捨這份情意。傅雷不止是他們的兒子,還是祖國人民的兒子。

“你得抓住時間,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練,不足以報效國家,對得起同胞”。他們希望兒子能夠為了祖國人民更加努力,而不僅是為了他們。正所謂大愛無疆,傅雷夫婦的愛子之情已上升到愛祖國愛人民的層次,這是一般父母所不及的。

《傅雷家書》一書自問世以來,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情操、文化修養的啟迪作用既深且遠。不僅對青年人,廣大的父母親更是受益良多,從中學到了很多教子之道。我想,這正是這本書得以長期流傳的原因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20xx字左右(四)

讀完《傅雷家書》,心裡很久久都不能平靜,有一些東西在心裡一直迴蕩著……

傅雷,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文藝理論批評家,傅雷的一生,是中國人言中的“君子”外國人口中的“紳士”。當我們聽到“傅雷”這個名字時,也許我們首先想起的是他在翻譯、文藝評論做出的卓越貢獻,想到的是他個人的才華和藝術成就,但在《傅雷家書》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傅雷作為藝術家的另一面,面對社會環境的紛雜卻始終不改一顆赤誠的心;面對工作、生活的忙碌,卻始終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對孩子的心靈安慰和陪伴,作為一個父親,對於孩子的愛真切流露,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個人成長發展,給出合適的建議,面對孩子,坦然承認自己的缺點與不足,給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更在孩子專業的路上給出合適的建議和意見,陪伴並指導孩子一直向前走著……那些淳淳教導,那些殷切的關懷,在一封封家書里,讓我看到一個偉岸的父親溫柔的光輝!

——父愛自然而真實的流露,讓孩子感覺到愛就在身邊。在所有的信里,對傅聰的稱呼有:親愛的聰兒、聰,親愛的孩子、孩子、聰、聰兒…就那么自然的喊著孩子的名字,說著親愛的孩子,就像孩子就站在自己面前一般;在書信里談及自己對孩子的思念,也非常自然,“親愛的聰,你的信今天終於收到了,很快蔚。你走後,我們心裡的矛盾真是無法形容,當然為你的前途,我們應該慶幸,你又那么好的機會,在幸運也沒有了,可是一想到那么長的別離,總有些不舒服…;親愛的聰,我差不多無時無刻不在念著你!…平日沒有一天不想到你,只是痴痴地等著你的來信,雖然知道你忙,不到十天左右休想有信,但心裡總禁不住存著希望……我坐不住了,腰裡疼痛難忍,只希望你來封長信安慰安慰我們…孩子,要記得”家書抵萬金“啊……這樣的話語,很多很多,我們常說父愛是內斂的,也許正是這種思想的誤導下,很多家庭中,父親的形象往往是嚴肅、難以接近,不如母親那樣靠近孩子,好像這樣才顯得父親夠威嚴,多少孩子在心裡呼喊著”爸爸“,但是當面卻不敢和孩子說話,到了成年之後,更難和父親親近,只是有事了才說事,家庭里,親人間反而多了一種距離感,像傅雷這樣,坦然的和孩子訴說自己的想念,告訴孩子自己有多么想念、多么愛,甚至告訴孩子我們需要你的安慰,這樣親近的父子關係是多么的難得,生活里又何其少見?往往人們好像都忘了——愛,需要表達!

——要做父親,更要做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在傅雷與傅聰的書信里,涉及的話題非常廣泛生活里的衣食住行自是不少,更多的是關於傅聰的學習和演奏相關的話題,有建議傅聰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日程,如何與導師交流溝通,專業上還需要增加哪方面的學習等等,許多生活的細節也不漏過,如:在傅聰打算換老師時,特意寫一封信,提醒傅聰如何真誠的面對老師,得到老師的諒解和同意;在面臨愛情時,一再的提醒,要有節制,不可荒廢了自己;面對婚姻,告訴孩子不能面面俱到,要更具有包容性,甚至有一次談到傅聰外出做客衣著禮儀是否恰當…當然,傅雷在書信里也不忘告訴孩子自己的生活:參加會議有什麼收穫,做什麼工作,取得什麼進展,和妻子外出遊玩沿途感受,談論對一些藝術作品的看法,對一些問題,自己持什麼看法,甚至專門在書信里和傅聰談自己讀辯證唯物主義基本知識的感想,談論當時國家制定的五年計畫的特點,並結合傅聰的專業學習,由此及彼,聯繫實際談開…洋洋灑灑數千言,就像面對自己同齡的朋友一樣,在這樣的書信里,我看到的更是一個父親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推心置腹的談自己、談對方,在兒子面前坦然承認自己性格上的缺點與不足,並以此提醒傅聰要避免自己的錯誤……這樣的父子關係,心靈上沒有距離,而能夠達成這樣的親密的朋友關係,是多么難得而可貴!

——既是孩子忠實的聽眾,又是孩子人生路上那座明亮的燈塔。家書中,傅雷與傅聰交流最多的是專業的探討和學習、生活的習慣於要求。一邊聽著傅聰的各個階段的演奏唱片,一邊密切關注藝術屆對傅聰的評論,同時傅雷始終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對藝術,對音樂的鑑賞能力,然後誠懇的提出自己的鑑賞意見,我想,某種程度上,傅雷是熱愛藝術的,也更因為父親這個角色,讓他對藝術傾注了更多的心力,不停的進步和成長,因為父親這個角色的需求,促使他在藝術評論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多封書信中,不止一次的要求傅聰多寫信、多發表感想、多報告計畫,原因不單純是因為想要知道服從的近況,而是通過與傅聰的交流中發現問題,進而在回信中提出建議和要求!”做爸爸的不要求你什麼,只要求你多寫信,多寫有內容有思想實質的信。為了你對爸爸的愛,難道辦不到嗎?我也再三告訴過你,你一邊寫信整理思想,一邊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新觀念;無論對人生,對音樂,對鋼琴技巧,一定隨時有新的啟發,可以幫助你今後的學習。這樣一一舉數得的事怎么沒勇氣去乾呢?…“這些平實而有效的建議,慢慢地隨著書信潛入了傅聰的心裡,傅聰取得那么高的藝術成就,除了個人天賦、勤奮努力之外,與傅雷時時的督促和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生的路上,在藝術追求的路上,這個父親就如同一座光明的燈塔般照亮著孩子前進的路,讓孩子不至於走偏!

——用言行告訴孩子,如何永遠帶著一顆熱氣騰騰的心去愛自己的家人。如果說,傅雷寫給傅聰的信已經成了一種父子相惜相伴的交流習慣,那么寫給彌拉(傅聰之妻)的信,則完全是一個長者對親人的關愛,不僅僅是愛屋及烏,對這個幾乎從未謀面的兒媳,本能的付出自己的關愛,真切的去關懷,真誠地去交流,同時又細心的從傅聰交流,詢問彌拉對自己的看法,如有意見一定要詳細告知,自己會尊重米拉的看法,糾正自己的教導方式……這種發自內心的關懷和尊重多么的打動人心!

傅雷家書讀後感20xx字左右(五)

前後花了半個月的時間,陸陸續續翻完了手上這本《傅雷家書》,這是20xx年譯林出版社的版本。

傅雷的小兒子傅敏在20xx年的編後又記中寫到“自從二〇〇四年中學語文課本收入‘傅雷家書兩則’後,各種侵權版本的所謂‘中學生新課標’傅雷家書層出不窮,我對那些尋章摘句的拼湊以及五花八門的解讀很不以為然,認為是‘見樹不見林’。其實,父母的家信不是為發表而創作,只是普通的家信,寫在紙上的家常話……”

教材一貫斷章取義慣了,閱讀理解的標準答案往往連原作者都覺驚詫。所以特意提醒,如果想買《傅雷家書》,譯林出版社的這個版本是不錯的。

就像傅敏所言,這書確是普通的家信輯錄,所以儘是絮絮叨叨的底色,無論是傅雷的手筆還是其夫人朱梅馥的手筆。這樣的家書是做不到一口氣讀完的,只能逐日消化一些。我甚至懷疑,我都不能一口氣寫完我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因為實在瑣碎得緊。

傅雷是著名的翻譯大家和文藝評論家。

作為翻譯家,主要以翻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丹納的《藝術哲學》、巴爾扎克的《高老頭》、以及伏爾泰等人的著作聞名。說來也巧,前幾日xxxx還在推一套《傅雷經典譯文全集》(共45冊),可說是著作頗豐了。

而作為文藝評論家,傅雷的認真嚴肅是聲名在外的。楊絳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傅雷的逸事,說曾經翻譯了一篇散文,自覺譯得不太好,結果被傅雷稱讚。因為傅雷一向嚴肅得緊,所以楊絳就當他是照例敷衍,於是便照例謙遜。結果傅雷忍不住了,當場發作:“楊絳,你知道嗎?我的稱讚是不容易的。”這實在是有趣的一幕。傅雷家,與錢鍾書、楊絳夫婦是至交,於家書中亦多有提及,至交尚且隨時翻臉,可見傅雷為人之嚴肅。

傅雷家書,主要是傅雷夫婦與長子傅聰的家書。傅雷對兩個兒子,並沒有一碗水端平。傅聰是世界著名的鋼琴演奏家,有“鋼琴詩人”的美譽,傅雷夫婦對於傅聰的欣賞和喜愛遠甚於傅敏,在家書中流露地淋漓盡致。

然而傅雷洋溢著的父愛,卻並不是溫柔寬厚的那類,而是嚴厲甚至是苛刻的。傅雷的好友樓適夷在代序中委婉地寫到“對於傅雷那樣管束孩子的方法,卻是很不以為然的。”到是傅雷自己,真性情流露,在與傅聰的心中坦誠“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贖補不了這種罪過!……良心永久不得安寧。”“……就是在家裡,對你和你媽媽做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

傅雷教子極嚴,又是幾乎不近人情,夫人朱梅馥也常常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傅雷在家書中,雖然一面對兒子懺悔,一面又往往不斷地提著各種要求,這實在是個矛盾的很的人。我甚至於會想,《傅雷家書》之所以會被選入教材及教綱推薦閱讀書目,是否有一些人認為這種嚴厲的狼爸教育方式是成才之道。

傅雷作為文藝評論家,學貫中西,英法文俱佳,學養功底非同一般。傅聰是學鋼琴的,傅雷雖然沒有古典音樂的實踐,但是對於古典音樂的理解和評價,卻十分深刻有見地。除了音樂,傅雷在家書中對於文學、詩歌、繪畫藝術的探討亦是足見功力,可以說《傅雷家書》簡直是一本相當好的藝術修養讀物。然而也正是如此,客觀地講,如果對藝術沒有熱愛或沒有一定的了解,讀來會覺得索然無味的。

討論音樂與藝術,只是家書的一部分內容,很多時候,傅雷是在與傅聰探討人生的得失。傅雷常常說,傅聰的性格與他極為相像,敏感而多情。有利於藝術,卻不利於生活。

傅聰一生結婚三次,婚姻不算坎坷,但也是有一番折騰的,這其實像極了傅雷。朱梅馥曾經在家書中告誡傅聰“我覺得你的愛情不專,一個接著一個,在你現在的年齡,不算少了。”

傅雷與朱梅馥訂婚時20歲,朱梅馥當時15歲,是其表妹。訂婚後,傅雷隨即赴法國留學。傅雷到法國,隨即愛上了法國女子瑪德琳,並寫信給母親要求退婚。但是結果不久,傅雷發現瑪德琳與多人有戀愛關係,憤而分手,甚至差點自殺。所以傅雷在家書中寫到“我二十歲出國,出國前後和你媽媽已經訂婚,但在出國的四年中間,對她的看法三番四次的改變,動搖得很厲害。這個實在的例子很可以作為你的參考……”這還只是一出。

更為著名的一段公案——傅雷與成家榴的婚外戀——還被張愛玲原封不動寫成了小說《殷寶灩送花樓會》。傅雷與劉海粟是舊交,而成家和是劉海粟的第三任妻子。同時成家和、成家榴與傅雷一家又是鄰居。而張愛玲與成家榴是閨蜜。人物關係大抵如此。傅雷是因為批評張愛玲的小說,與張愛玲結下了梁子,於是被張愛玲寫進了小說里。

我看了書上刊載的照片,朱梅馥其實長得相當好看。據說,當年在教會學校讀書時彈得一手好鋼琴,是傅雷一見鍾情的。而成家榴,網上能找到成家兄妹與傅雷夫婦的合影,長得也非常好看。香港影后蕭芳芳便是成家和的女兒,據她說她阿姨那真是美女,也難怪傅雷要魂牽夢縈了。

朱梅馥在後來給傅聰的信中寫到“回想到二十年前,我跟你爸爸的情形,那時你五歲,弟弟二歲,我內心的鬥爭是劇烈的,為了怨恨,不能忍受,我可以一走了之;可是我再三考慮,覺得不是那么簡單,我走了,孩子要吃苦,我不應該那么任性、自私,為了一個‘我’而犧牲了你們的幸福。我終於委曲求全地忍受了下來……”

朱梅馥是一個寬厚仁慈的妻子與母親,雖然沒有留過洋,但是文化水平亦極高。除了要照顧一家老少的生活,更是傅雷工作上的助手。傅雷的家書和譯稿都是由朱梅馥謄抄,字寫得極為漂亮。在傅雷的幾次情感出軌中,表現出了極大的隱忍和克制。據傅敏回憶,當時只要成家榴不在傅雷身邊,傅雷就幾乎無法工作,每次都是朱梅馥給成家榴打電話,讓她快到家裡來。

講這些八卦往事,到不是要黑傅雷。雖然有著種種不堪,傅雷夫婦在家書中卻並沒有迴避。傅雷常常在家書中檢討自己的缺點,並同時教導傅聰不要重蹈他的覆轍。怎么看,這位老先生都是一位磊落的人。某種程度上,讀《傅雷家書》有一種讀盧梭的《懺悔錄》的感覺。

傅雷在五七年反右運動中受到衝擊,右派的帽子帶到六一年。在三年困難時期中,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身心健康也受到嚴重摧殘。當六六年十年浩劫開始的時候,傅雷夫婦不堪受辱,憤然棄世,雙雙自縊於家中。自盡時,他們在地上鋪了棉被,防止凳子踢倒時的聲音驚動鄰居,這個細節很能反應他們的風骨。

《傅雷家書》如果只是當作展示了傅氏的家風家教,並以為有可以借鑑之處,就未免流於功利了。

我倒是破愛樓適夷在代序中說的一段話,“人生的正道,是在於不斷地前進,而現實的一切,也確實在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我們回想過去,也正是要為今天和未來的前進,增添一分力量。”

這是一本適合常常翻起的書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