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5篇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大部分是季羨林先生在八十多歲到九十多歲之間寫的一些散文。既有對人生起伏的回憶,也有寫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對恩師,同事的評價,對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實而不華麗,反映了作者本身對待人生的態度。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於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續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光。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幹。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一樣,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訊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徵博引予以論述,最後得出自我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區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樣怎樣寫的,個人自由嘛,自我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裡,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以前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餘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應對著來自於疾病、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誇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並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麼?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時期、不一樣條件下,對於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衝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並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我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台階的基石,臣服於你,並且幫你走向更完美的未來。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後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於自身,自我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作為一名步入社會三年的成年人,生存問題已經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但是生活不僅僅僅是為了生存,發展、進步,創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發展談何容易,我並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透過司法考試,但相對於其他經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素質及法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展首先應對的壓力。我該怎樣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這次院裡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了我的不足,三個環節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於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麼經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第一,而是透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我以後努力的方向。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穫事大。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果,而忘記自我就應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於比武結果的擔憂。不擔憂結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過後,細細想來,我從中可取的教訓也是可觀的。審查報告中,應當將所有關於案件定性的疑問都寫進去,以此作為作為上庭辯論的依據,匯報案件時,案情應當詳略得當,定性應抓住重點,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構成要件……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光,針對自我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就應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季羨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經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光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書中描述了自我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並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歷,以及之後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之後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八九十年的生活經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應對過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我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我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感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的十分的謙虛,而且十分的敬業,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為後人留下一些知識。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賈伯斯有類似性,誰明白賈伯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後蘋果的字型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這又讓我想起了遊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應對用心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持續這種心態。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一)人生的好處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職責感。―――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僅平常人能夠對此大發感慨,學者們似乎也個性偏愛談人生。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人生的好處認識也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么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好處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好處不明白,那么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度也無從確定,於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稅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稅大舞台上,為納稅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稅,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好處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就應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處,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好處,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能夠不煩不燥;對人,能夠互相諒解。―――季羨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度。儘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會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我決定的,也是我們務必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但是真正扎紮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穫,就只有靜下心來,踏著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於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於工作。作為年輕人,更就應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每次讀季老的書,都能從他那簡潔清雅的文字中品味出他的大度與隨和。

人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路要走,都會有自我獨一無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麼?什麼,是人生?

望九之年的季老,總吉他八十多個春秋的人生經歷,開篇三節大談人生,人生的內涵、好處。在文中,一代國學大師,一代聖人,還一口一個我輩凡人,這不免使得“我輩凡人”捫心自問,我該有怎樣的人生?

品讀這本書,我便和季老有了一次心靈的交流,一齊探討了一種用心的生活態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體味,感悟到了他對自我人生旅途的總結。關於緣分、關於命運、關於容忍、朋友、成功、知足、感情、、、、、、

關於人生的價值和好處,季老說:“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職責感。”是的,職責感,對於人類前進、時代進步的歷史職責感,每個人都就應擁有。這決不是在高喊口號,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對後輩的諄諄教誨。我們所有人都應當謹記在心。

對於人生,他還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另一個好處上對人生的詮釋。是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人敢高聲宣喊自我的人生是完美無缺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坎坷與挫折、這樣那樣的不完美與遺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里的一句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準確的說明了這一點。人人有本難念的經,所以說:“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對己,能夠不煩不躁;對人,能夠互相諒解。

季老接近九十年的人生路途,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少不了困境。記得他曾笑談過自我,幾度摔倒,又幾度爬起。

這種境界,是常人不可能擁有的。更是涉世未深的我們此刻無法到達境界。他說,世態炎涼,古今如此。年紀越大,涉世越深,對世態炎涼的感受就會越深,越明了。

季老或許不明白現代年輕人的感受,可關於世事人情,命運,容忍,成功,知足,友情的總結著實讓我有些觸動。

人生慢慢旅長路,總會有福有禍。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禍福相通,所以走運與倒霉也是相通的。“吾輩小民,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著吃、喝、拉、撒、睡;操持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

“理解禍福的辯證關係;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季老對禍福的態度已經到了一種超然的境界。只有心態的平衡,情緒的穩定,才是長壽之道。季老用實際論證了這一點!他很快樂,生活很超然。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生中,我們總會在特定的階段遇到特定的人,相遇即是緣起,他們中總會有些人只會碰我們走過一段短短的旅程,總會有些人會和我們成為兄弟,成為知己,成為我們一生的朋友。和我們一齊應對多舛的現實生活,攜手走過那些艱難滄桑歲月。一齊飛,一齊鬧,一齊哭,一齊笑。。。。。

所以,人生旅途中,我們永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和我們並肩的有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要珍惜自我擁有的一切。

我們還有很多夢沒做,還有很多明天要走,要讓世界聽見我們的歌。準備好沒有,時光不再停留,想要飛不要任何理由。我們說過不管天高地厚。想飛到那最高最遠最灑脫,想擁抱在最美的那一刻。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資本,現代的年輕人都嚮往自由,這本身並沒錯,可如今的社會形勢正一步步逼迫著這一代的年輕人拋棄自我所想所嚮往。在季老看來,這就是命運吧,“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持續情緒的平衡。”然而,我們中的大多數,卻都被這骨感的生活磨去稜角,剩下的少數,不是牛X就是傻X。

幸福是一種心態,不滿足是人生常態,麻煩是人生的一部分。這一切,起決定性作用的都是一種心態,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對此,季老的態度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透過用心有為的人生,促進不利條件向有利條件,不滿意態向滿意狀態轉變。“知足者常樂”嘛!

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季老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放下。是啊!不拋棄,不放下。生活中,挫折、困難不可避免。應對不順,正視它,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我投降。勇往直前,理解挑戰,才能雨過天晴,見到彩虹。

人生在天地間,不要天天為自我的事憂心忡忡,你該完成的使命,你該盡的職責,就自自然然地去盡職履責吧,不要去老是患得患失,不要老是害怕困難,害怕失敗。做自我能做的,做自我就應做的,讓自我問心無愧、不後悔就足夠了。我們既然不能把握生死,又何必天天計較它呢?我們就應做的就是透過用心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奮勇向前,勇於挑戰,活出精彩人生,展現最完美的自我。

最後,季老談到了感情。“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務必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對於感情,季老不相信一見傾心。一見傾心只是人一時的衝動,不相信衝動的感情。兩個人務必有一個互相了解的過程。並且,季老還說:不能花費太多的時光在這上方,余出來的時光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

整本書讀完,突然發現對於人生這個概念,讀之前模糊,讀時漸漸清晰,看完後又整個模糊一片。對於人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註解,這個註解需要我們每個人用我們一生的時光去摸索、去探尋。季老的人生,也只能作為的前人經驗看待,每個人都有自我追求的人生,每個人都有自我想要到生活。

如今,雖然季老已經無法續寫傳奇,但,我的崇敬之心依存。季老是我尊敬的為數不多的老人之一,季老的一生就是一本書,值得我們每個人用心品味。

後記:說實話,季老這本書,在我浮躁的看完第一遍後,什麼感覺都沒有,更別提讀後感了。想完成論文,又無從下筆。只好乖乖的讀第二遍,於是很用心的品悟,才稍微有點感覺,寫下這篇拙劣的文章。其實,對於每本書都是這樣,只有用心品讀,你才能在身心觸動的同時有所反思,有所收穫。每一本書,都蘊含了作者自我的情感和思想,用心的讀一本書,就是在和作者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很早看過藝術人生參訪季羨林老人的專題,明白他是位名人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我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麼活著?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職責感”。“有所作為”“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裡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並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讀季羨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盞不必太過亮的檯燈,或者來一杯茉莉花茶。和著燈光的寧靜與茶的清新便能夠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獨享樂趣。你會發現你的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全在這本書里,書里的故事不僅僅僅是季先生的,還是每一個人的。修身、哲學、寄情、曠達。也許你不愛讀書,你不愛看故事、你不會輕易理解他人的歷史足跡、你不願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書面語變現的文藝。但是你不能夠懷疑季老真誠的態度。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向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閒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於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澱,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並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職責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好處也就找到了。

很慶幸自我在年輕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好書,讓自我能深入思考人生。剛剛步入社會,坦認我自我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環境中因素繁雜,倘若沒有自我的追求和看法,則容易隨波逐流。對自我人生目標的確定與分解離不開對自我的清楚認知和對環境的深入了解,堅韌是我的長處,多思則影響我前進,這點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則會有必須的消極影響,容易在潛意識裡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可能是由於在環境中沒有獲得安全感的緣故。縱橫分析,結合各方面現狀,擺正態度後,該簡單上陣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談出來的,是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