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是范雨素》有感:范雨素們的語文

編者按: 范雨素沒上過學,但酷愛讀書。《范雨素們的語文》講述了作者閱讀《我是范雨素》後,引發對語文教學的感悟。

真是鬼使神差。那天早上在朋友圈發現這篇《我是范雨素》,竟然打開閱讀了。除了明顯能拓展我認知的文章,我絕少看這樣來路不明的敘事文章。再說正午這個自媒體我也不熟悉。7000多字,我最快的速度看完。然後一衝動,就發給我群里的語文老師們。奇文共分享嘛!等我晚上再打開時,想再閱讀,發現已經被刪了。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對於我們這些來自農村有點知識的人來說,中國最底層的生活我們不可能沒有認知。但月嫂范雨素所敘的事件有一些還是超越了我的認知和想像。

最重要的是對於一個閱讀者來說,范雨素的這種帶著距離感的打量式自述,讓我難以裝作我什麼也沒有看到過。這種明明痛入骨髓,還內斂克制,輕鬆溫和、甚至文字中還有一絲爛漫的生命鈍感,讓我驚嘆!

范雨素對世界寬恕、憐憫。整篇文章,我只嗅到了他對孩子的朋友作為黑戶不能上學的表達是憤怒的。

世紀之交上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這種流動遷徙的生活催生了大量的打工文學,它們可能沒有足夠高的“文學價值”。但這些文字所呈現的真人生、真靈魂、真疼痛卻是文學最真實的力量。所以我對其中一個大家的評論嗤之以鼻。(大意是這水平不過是高中作文,人們不是為他的文字感動,而是因為看到了以前不為所知的人和事。)

這是自媒體正午今年四月發布的,在一天的時間裡,閱讀超100000+的爆款文。我網上查了一下,據說已經遠過百萬級的閱讀量。

網上對這篇文章的追蹤和評論已經是連篇累牘。甚至已經有了專門的詞條。與幾年前同為湖北的余秀華一樣,這幾乎就是網路世界個人傳播的現象級存在。

就像范雨素所說,我對世界無能為力。但無能為力,還是可以做點什麼。比如通過正午編輯,用文字記錄自己底層生命的“苟且”,在文字里眺望一下自己的“詩和遠方”。當然還有稿費,也可補貼家用。其實范雨素自己很清醒,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月嫂,最後還是要依靠自己的苦力生活。哪怕現在已經有幾家出版社找她出書,哪怕自己已經是網路時代的一個現象級的存在。

作為職業的語文工作者。我和老師們分享這篇奇文,其實更想和老師們探討的是范雨素們的語文學習。

范雨素說:人活著總要有點事做吧,我掙錢是為了讓自己吃飯讓孩子吃飯,這是生理欲望。寫小說是出於一種精神欲望,是一種希望。就像羅素說的,有事做、有希望、能愛人。寫小說就是有事做了,做了一件和吃飯無關的事。如果活著就是為了賺錢才動彈,好像覺得特別累似的。

語文有什麼用?范雨素給了我們很好地回答。縱然現實沉重,生活苟且,但是閱讀和寫作和可以讓她抵抗或者悅納現實的不堪,守護自己的夢想和尊嚴的底線。

群里一個老師說:“只瀏覽了開頭就莫名的感動和感傷,會繼續讀,只淡淡地覺得自己的虛浮。”

范雨素沒上過什麼學,但酷愛讀書。她對世界和人生的認知主要來自於閱讀。據文中介紹,她遍讀80年代在她所居住的襄陽城郊農村能讀到的小說和文學雜誌。在《我是范雨素》中,她回憶了自己童年讀的知青文學,以及“《魯賓遜漂流記》、《神秘島》、《孤星血淚》、《霧都孤兒》、《在人間》、《雷鋒叔叔的故事》、《歐陽海之歌》、《金光大道》,閱讀甚至給了她離開家鄉和冒險的衝動。

她和丈夫分開後,自己打工。大女兒沒能再上學,但“大女兒跟著電視裡的字幕,學認字,會看報看小說了。” 她還給孩子在廢品收購站買上千斤的書。她的大女兒現在是速記員,算是一份體面的工作。這種依賴於閱讀的自我教育。值得我們語文老師深思。

閱讀給了范雨素堅韌而柔軟的靈魂。閱讀讓范雨素擁有了寫作的能力。縱然只是一個卑微的生命,閱讀和寫作,還可以讓自己保有人的尊嚴和光亮。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看到了文學對於一個人的無用之用。

我由此想到我們的學生,特別是社會底層的孩子。如何讓這些孩子真正愛上閱讀,是教育的巨大命題。閱讀其實就是給這些孩子日後艱難生活的溫暖照耀。

我的一位學員以前很認真地跟我說:我之所以在這所民工國小如此用力地推動孩子的閱讀,就是讓他們將來在打工時休息的片刻,能夠看一本書,多一種方式撫慰自己疲憊的靈魂。

對於宏大的歷史和時代,普通人都不過是一粒低低的塵埃。但塵埃也可以開出一朵小花來,可以有光。

作者:莫國夫

公眾號:莫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