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造假需要接受背景調查

背景調查究竟是什麼,是類似於私家偵探的秘密調查嗎?需要調查候選人的哪些方面,涉及個人隱私嗎?哪些機構和個人可以操作背景調查,又如何獲得授權並保證公正、誠信?背景調查的中國式生長遭遇了哪些本土化難題與尷尬?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背景調查的現實意義——— 泛濫猖獗的簡歷包裝造假。

如果你是一位求職者,你會考慮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或者僅僅是通過簡歷篩選這一關,而對自己的簡歷動點手腳、美化“包裝”下嗎?

如果你是企業的招聘經理,面對候選人戰功顯赫的光輝歷史,會不會先打一個問號?

在招聘網站前程無憂上曾有這樣一個面向廣大求職者的調查———該不該使用假簡歷來爭取面試機會。今年的調查結果是:70%的求職者並不反對通過在簡歷中做一些包裝來獲得面試,而去年這一比例更高,達到75%。

這也就是說,在不低於70%的求職者看來,“包裝”簡歷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事情還遠遠不止這么簡單。在“巧妙包裝”之外,還有大量對簡歷的“惡意造假”。事實上,由於目前中國各個行業的高級管理人才一直處於短缺狀態,企業願意給付這類人才高薪酬,這刺激了很多候選人有足夠的理由“鋌而走險”。

由此看來,造假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這樣的招聘環境下,招聘企業和相關負責人還真是需要煉就火眼金睛來辨識簡歷信息的真偽,同時打造千里眼和順風耳來挖掘簡歷背後的信息。

據專業背景調查公司太和鼎信的數據,含“水分”的簡歷比例不低於60%。如此高比例的“造假”,究竟“假”在哪裡?———四大死角分別是:學歷、工作履歷、資格證書以及身份證。當中以學歷和工作履歷兩方面的造假最為泛濫猖獗。

學歷造假:是否得不償失?

學歷造假的比例有13%-15%。據太和鼎信全國服務總監王維納介紹,有些學歷造假是完全造假,就是說,候選人壓根沒有在他所說的那所學校學習過。但有相當一部分候選人是部分信息造假,比如,為了迎合企業的專業要求,誇大專業套用程度,“英語文學專業”堂而皇之變身為“商務英語”;計算機專業下屬原本有很多分支,而且彼此之間區別很大,但為了迎合招聘者對專業方向的要求,眾多冷門專業都變身“信息管理”、“軟體工程”。此外還有誇大學校性質的,比如原本就讀的是浙江大學的二三級學院,但簡歷上直接說就是浙江大學;再如國內很多“中美合辦”、“中加合辦”的學校,其實授課以在國內為主,出國是非常短期的,但候選人就可能把學歷描述成在國外拿到的。

很多企業h r覺得國外學歷的調查取證很麻煩,索性就根本不做。“事實上,學歷調查在國外是非常透明的,只要稍微花一點精力就不難發現簡歷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太和鼎信海外調查部首席顧問劉明偉表示。

還有一小部分候選人偽造學歷時間———這就不是為了誇大學識能力,而是掩蓋這段學歷周圍的工作履歷情況,此類學歷造假往往蘊藏著更大的隱患。舉個例子,一個候選人可能某年7月就畢業了,但他的簡歷上提供的時間是該年11月,那么有可能在這之間的時間段里有一段他不願展示的工作經歷。

“事實上,很多候選人根本沒有必要在學歷上造假。”王維納表示,比如很多工作超過XX年的高級管理人員,只是覺得自己當初“專科生”或“沒念過大學”的身份很沒面子而造假學歷,“事實上這對其在企業的管理能力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反倒是造假行為本身讓企業懷疑其誠信,實在是得不償失。”

工作履歷造假:重災區!

與學歷造假相比,工作履歷才可謂是造假的“重災區”!各種手法“層出不窮”,其中48%的簡歷中都有在公司名稱、職位、時間、薪酬、離職原因等造假的現象。

首先是誇大職位。比如有些銷售型公司,最低層級的員工就叫做“客戶經理”,這是為了便於其接觸客戶時有一定“身份地位”。這樣的“經理”其實是根本沒有任何管理經驗的,但他在描述自己的時候可能就會說“有帶過團隊的經驗”。

在時間上做手腳的簡歷更是隱藏了許多“貓膩”,比如一個部門總監提交的簡歷上顯示其在5年內共有兩段工作經歷,但事實上他在這5年中竟然有多達5段以上的工作經歷,其中還有兩段的時間均未超過3個月———這種未通過試用期的工作經歷成為了他的難言之隱。

在職位和時間上同時造假的也大有人在。一位候選人在某公司工作了XX年,前7年一直處於中低職位,後3年升為公司副總。但他在簡歷中將自己包裝成“前3年級別比較低,後7年是高級職位”。這種包裝手法不可謂不“巧妙”,因為一般人是很難辨別的,畢竟他已經做過3年的高級崗位,有比較豐富的經驗了。

對於離職原因,有些屬於“善意造假”,相對還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是因為“薪酬低、遭遇發展瓶頸”而離開,但說成是“想換一個工作環境或者行業”。但是,離職原因的“惡意造假”就不可容忍了,比如因為某些違規違紀行為被前公司開除,“甚至還有候選人在原公司還有法律糾紛沒有處理完畢,還被公安局多次傳訊過,這種情況他怎么可能對下家僱主主動說明呢?”王維納表示。

還有的簡歷上描述“曾供職於某知名公司總部”,但實質上可能只是該公司在國內的二三級公司,甚至是合作商或經銷商。“還有的誇大公司性質,動輒就誇口說是某某集團的骨幹人員,可事實上就是掛靠在國家某部委下的只有兩三個員工的企業,名字確實也叫某某集團,相當氣派,但只是靠老闆某種權力和人脈關係做生意,實際上就是個皮包公司。”

一般來說,市場行銷類的中低級員工是誇大自己的薪酬和業績,中高層則願意誇大自己所帶團隊的規模和自己的管理能力;財務類、行政類員工則更願意誇大自己的薪酬、工作長短以及所在企業的知名度;技術類員工因為績效工資相對占比較小,他們會誇大底薪,有利於跟下家做薪酬談判,此外,技術類員工還願意誇大其在一個項目中所負擔的權重,也許他只負責項目中單一模組,但卻自稱整體管控項目;而管理類員工更願意把自己塑造成一步一個腳印、快速起步、短期內奮鬥到高層的“個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