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手抄報:捕捉百姓的“碳足跡”

低碳生活手抄報:捕捉百姓的“碳足跡”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讓“低碳”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個家庭一天排放多少碳?日常生活中如何減少碳排放?天津、四川的一些社區居民已經開始了“減碳”的嘗試。

“常用交通出行工具:公車平均每天1公里、腳踏車平均每天4公里;用電195度,用水6噸,用管道天然氣1立方米;平均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公斤,本月回收廢紙5公斤,回收塑膠瓶、玻璃瓶、易拉罐各2個……”

12月6日,一盞節能燈下,家住天津市南開區觀園裡的楊效中正在仔細填寫11月的“家庭碳排放調查問卷表”。通過這樣的調查,可以“捕捉”到一個家庭日常生活的“碳足跡”。

記錄“碳足跡”

數千戶中國家庭接受碳排放調查

“碳足跡”,通常指的是一個活動或產品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綜合,是對人們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地球影響的形象比喻。人們日常生活中,開燈、做飯、洗澡、上班、旅行,時時刻刻都在產生“碳足跡”。

在楊效中填寫的問卷表上,記者看到了“2015酷中國——全民低碳行動項目”的字樣。據介紹,這個項目由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等主辦,首批選擇全國9個省11個城市進行試點,3300戶中國家庭接受碳排放調查。

在四川廣元,“低碳社區”成為中國科學院對廣元災後重建編制的規劃內容之一。王恭亮家就是當地上河街社區100戶“碳跟蹤調查戶”之一。

所謂“碳跟蹤調查戶”,需要詳細記錄每天家中的物耗與消費,並反饋給社區管委會,經過匯總後作為有關部門的研究數據。

記者在厚厚的“碳跟蹤調查簿”上看到,除了“家庭基本情況”外,調查主要有三大項:能源與水消耗跟蹤、家庭主要物耗跟蹤、建築節能性與能源跟蹤,每一大項中又有若干小項,如水、電、氣消耗及家庭購買各類生活用品的支出等。

“表格很多,每天都要填。有時候也會覺得麻煩,又擔心涉及家裡的隱私。不過堅持下來,對節能環保的確有了新的認識。”王恭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