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防震減災手抄報:地震知識

由於地球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石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絕大部分發生在地殼中。

1.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平均每天發生地震4萬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紀,我國堯舜時代就已記載到發生在山西現稱薄州的地震。

2.我國目前仍處在20世紀地震活動第5個活躍期,直至本世紀初。

3.給人類以生命環境的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地殼又分成許多板塊,如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板塊等六大板塊,以及許多次級板塊。

4.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地球板塊的飄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釋放或人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叫地震。

5.按成因,地震可分為天然地震(如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為因素的地震(如水庫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構造地震對人類危害最大,因為它是地球內部地質構造變動導致岩石斷裂而引起的地震。

6.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點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7.地震分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內的地震叫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內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淺源地震破壞性最大。

8.地震時,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地震波是由縱波和橫波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上下顛動,衰減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覺到。橫波傳播速度慢,左右搖晃,振幅大,作用時間長,對建築物造成破壞作用的主要是橫波。

9.憑感覺人們可以判斷地震的遠近。先感覺到上下顛動明顯,後感覺到左右搖晃比較明顯,則為近震,此時震中就在附近,應立即避震;先感覺到左右搖晃比較明顯,上下顛動不明顯,則為遠震,此時不必驚慌。

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級叫震級,釋放能量越大,震級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級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發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級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哥倫比亞邊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陸東邊海中也增發生8.9級地震。

11.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陽發生的6級地震,波及宜興,對宜興來說,這是地震震級也是6級。

12.地震的發震時間、震中位置和震級叫地震三要素。

13.地震級大小可分為:(1)微震:即2.8級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無明顯感覺;(2)有感地震:2.8-4.5級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覺;(3)破壞性地震:一般4.5級以上的地震就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種地震叫破壞性地震;(4)中強地震:4.5-6.9級的地震;(5)強烈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破壞性大,影響面大的地震。

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時對地面的破壞程度。一次地震,距離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離上的烈度也會不同。烈度與震級大小、震中遠近、震源深淺、地質條件、地表建築物的質量好壞有關。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無感覺;3度:人有感覺;4-5度:人有感覺,門窗作響,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穩,房屋裂縫,造成破壞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穩,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壞,煙囪斷裂;9-10度:房屋建築物嚴重破壞,鐵軌變形,地表多處裂縫;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嚴重變形,山體滑坡,造成巨大災害。一般一次6級地震,震中烈度達8度,人站立不穩,大部分房屋破壞倒塌,煙囪斷裂,框架建築及新式磚房等受到嚴重破壞。

15.地震帶:就是地震成串發生的地帶。世界上有2條最大的地震帶即: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地中海-喜瑪拉雅地震帶)。

科普防震減災手抄報:地震知識

 這幅防震減災手抄報里就是加入了地震知識的相關內容,使得手抄報內容更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