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手抄報資料:全球地震活動帶

全球地震活動帶

地球上的地震並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集中在三個主要的地震活動帶上:

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這個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 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半島,分布比較零散。

海嶺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海底山脈),這個帶上的地震震級不太大。

各地震帶上地震發生的時間分布並不均勻。有的時期地震相對多而強,有的時期地震相對少而弱表現出一定的周期性。因而,可以劃分出地震的活躍期和平靜期。

由於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因此我國是全球大陸地震活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我國的地震災害特點是頻度高、範圍廣、強度大、震源淺、震害重。

我國的陸地面積僅為全球陸地面積的1/14,但地震卻占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的1/3。20世紀以來,我國大陸發生了5-5.9級地震1600餘次,平均每年16次;6-6.9級地震共395次,平均每年將近4次;7-7.9級地震共70次,平均每3年2次;8級以上地震共8次。這些地震活動分布並不均勻,總體上是西部多東部少。

我國地震活動水平較高的省份分別是西藏、新疆、雲南、四川、甘肅、青海等。全國超過四成的國土和2/3左右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7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區。

1900年以來,全球因地震死亡的總人數近150萬人,其中我國有近60萬,約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