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抄報資料:青黴素的發現之路

發現與發明——造福人類的青黴素

青黴素的發現者弗萊明是英國細菌學家。1922年,他發現人的眼淚、唾沫及感冒後的鼻涕里都含有一種能溶解細菌的物質,並為它取名為溶菌酶。弗萊明認為,溶菌酶可用作抗生素。為了進一步研究溶菌酶的抗菌效果,他需要純化的細菌。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只能用瓊脂培養皿自己培養分離不同的細菌。一切都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直到1928年夏天,弗萊明發現其中一隻培養皿內的黴菌有點特別,黴菌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但遠處的細菌卻正常生長。弗萊明對這一現象百思不得其解,但多年形成的科學素養讓他覺得不該將這個奇怪的現象隨便放過。敏銳細心的弗萊明不僅保留了原始的培養皿,而且還拍了照,並就此進行深入的研究。他將這種奇特的黴菌孢子取出,單獨培養,並在其周圍劃分扇形區,接種上不同的細菌,結果發現有的細菌生長,有的則不生長。他又將該黴菌種入液體培養基中,也發現有的細菌生長,有的不生長。分析後發現,該黴菌能殺死炭疽桿菌、白喉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兇猛的革蘭氏陽性菌,而革蘭氏陰性菌如痢疾桿菌、流感桿菌、傷寒桿菌等都不受影響。根據長期研究溶菌酶的經驗,弗萊明推斷這種黴菌一定是產生了一種抗菌物質,而這種抗菌物質有可能成為擊敗細菌的有效藥物。按慣例,1929年,弗萊明將這種抗生素命名為青黴素。

由於當時的醫學界不相信青黴素的治療效果,而且弗萊明所在的研究所的所長也不支持對青黴進行深入研究,弗萊明只好孤軍奮戰。由於缺乏必要的實驗條件、實驗經費及合作者,他終究沒有成功地將青黴素分離提純出來,以進行臨床試驗。直到二戰爆發,巨大的戰爭傷亡對抗菌藥物產生了迫切的需求,凡是有可能搶救生命、防止感染死亡的藥物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支持,青黴素才被人從故紙堆中翻了出來。完善的設備、充足的經費以及弗洛力和錢恩等20多名病理學家、生物學家、細菌學家、醫學家一年的分工合作,才奠定了青黴素的治療學基礎。青黴素這種特效藥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才走完從發現到臨床套用的過程。

青黴素的發現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1928年的夏天不是涼快潮濕的天氣,如果某個青黴孢子沒有幸運地落在弗萊明的實驗培養皿上,如果弗萊明對這個意外事件漠然置之,青黴素能否發現或者能否在20世紀40年代就造福人類,我們都無法假設。但青黴素走向臨床又有一定的必然性:社會對抗生素的迫切需求,微生物學、病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多學科的配合等都加快了青黴素的開發套用過程。所以說,一個藥物從實驗室研究到臨床套用存在很多關鍵因素和關鍵環節,缺了哪一個都可能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青黴素的發現與套用確實是人類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