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手抄報資料:中國著名女院士

林巧稚

醫學家,福建廈門人,於1901年12月23日出生於廈門鼓浪嶼。1929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主任,北京婦產醫院名譽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早年從事胎兒宮內呼吸的研究;對滋養細胞腫瘤發生及發展規律、女性盆器結核的發生及其治療進行了深入研究,並進行了大量科普宣傳和婦幼保健工作,有著精湛的醫術。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83年去世。

謝希德

物理學家,1921年3月19日生於福建泉州。194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1951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並留校做博士後研究。先後獲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12個學校的名譽科學博士學位及日本東洋大學名譽工學博士學位。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復旦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半導體物理、固體能譜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並是這些方面科學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之一。90年代主要從事半導體表面和界面、短周期超晶格的聲子譜的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00年3月4日去世。

何澤慧

(1914~ ) ,核物理學家,原籍山西靈石,生於江蘇蘇州。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K.W.I)核物理研究所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建國初期,與合作者自力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高空氣球、開展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蔣麗金

(1919~ ) ,化學家,生於北京。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44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46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51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美國堪薩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工作。50年代在美國曾從事可的松衍生物的合成及維生素D的部分合成工作。1955年回國後,從事中國大漆漆酚的研究工作,硼氮六環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高感膠片助劑的剖析等工作。1978年以後,開展了光化學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一是:中草藥——竹紅菌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光療機制;二是:藻類植物的結構與光合作用能量傳遞等。兩項研究分別獲中國科學院1990年和1993年自然科學二等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尹文英

(1922.10.18~ ) ,昆蟲學家。河北平鄉人。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研究員。早年從事魚類寄生蟲和魚病防治的研究。1960年後系統地進行原尾蟲的分類、形態、生態、胚後發育、生物地理、比較精子學和亞顯微結構等研究,記述我國原尾蟲164種,其中141新種,18新屬和4新科,提出原尾蟲系統發生新概念,並據此建立了原尾綱新的分類體系,1999年出版了《中國動物志:原尾綱》。1985年後,主持和推動土壤動物學的系統研究,聯合60多位學者在6個氣候帶完成土壤動物組成(3千多種)、變動規律及其在土壤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以及環境污染的影響等試驗研究,其結果主編寫成《中國亞熱帶土壤動物》、《中國土壤動物檢索圖鑑》和《中國土壤動物》等專著。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