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手抄報資料:兒童教育兩大效應

1、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諮詢師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許多事實證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周圍環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對自己的期待。心理學上常把這種深切期待變成現實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正面鼓勵表揚,努力去發現(或者發掘)孩子的優點和潛能,對孩子滿懷“期望”,從而產生了“期望效應”。不論什麼樣的調皮孩子,只要父母對他採取積極期待的態度,就必然會在與孩子的交往中表露出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積極發現自己孩子的每一點微小進步,小心呵護每一個可能稍瞬即逝的閃光點;孩子也會以自己積極主動有效的行動來對家長作出反應。這種親子關係的良性互動,能使親職教育順利有效地進行,親子間形成更為親切、融洽、和諧、默契的關係,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很感動人,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並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二元錢。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龍、盼女為鳳”的觀念支配下總是對子女不厭其煩地說教、囑咐、訓斥、終日喋喋不休,以為只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導致“超限效應”。一番苦心,換來的往往是孩子的無動於衷,甚至反感,被“逼急”了,就會出現“老子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總之,表揚、批評、要求一定要有“度”。要了解孩子現有的水平和能力,要清楚孩子經過努力後可以達到的水平和能力。由此,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制定適合的可實現的奮鬥目標,使孩子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獲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