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手抄報資料:元旦吃五辛盤的好處

從古人立春吃“五辛盤”的習俗中不難看出,除取其象徵性的吉利意義之外,還包含有深刻的科學道理。立春之後,陰消陽長,休眠了一個冬天的植物開始萌發,人體也需要盡情舒展一下了。聰明的祖先選用辛味食物運行氣血、發散邪氣,對於養陽和調動機體正氣、保證機體健康和季節性防疫,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從“五辛盤”我們聯想到辛、甘、酸、苦、鹹五味,是中醫學基於五行學說對食物和藥物性味屬性的歸納和認識。《周禮·天官》中說的“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的五味功能和《黃帝內經》中總結出的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的基本屬性,一直作為我國人民飲食保健和藥物治病的理論主宰。根據這一理論,辛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功能,如麻黃、薄荷、木香、紅花之類。具有芳香氣味的花椒、蒼朮、肉桂等也歸入辛味,並賦予了它們辟穢、化濕、開竅的作用。甘味具有補益、緩和、折中、止痛、解毒的功能,如人參、熟地、甘草、飴糖、大棗之屬。酸味以收斂固澀為本,如山茱萸、五味子、烏梅等,具有治療久瀉、久痢、久咳、汗、遺精、遺尿、脫肛、子宮脫垂諸症的功能。苦味或泄或燥,含義頗廣,像瀉下通便的大黃、降泄肺氣的杏仁、清泄熱火的梔子,都是屬於“泄”一類功能的運用。而“燥”的功能是針對濕證而設的,治療寒濕之證時用蒼朮、厚朴一類溫性的苦燥藥,治療濕熱之證時用黃連、黃柏一類寒性的苦燥藥。鹹味以軟堅散結和瀉下為功,如治療癭瘤、結核、包塊的海藻、昆布,治療大便乾結不通的芒硝等。實際上,五味之外尚有澀味、淡味等食物和藥物,習慣上只說五味,其實分別把它們歸屬到酸味、甘味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