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中藥的發展

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字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藥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藥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由於藥物中草類占大多數,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中藥的發展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藥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我國藥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365種,稱為《名醫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