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崑曲的歷史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崑劇”。崑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屬太倉州)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崑曲的歷史

崑曲發源於江蘇太倉南碼頭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南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中國戲劇之母”的雅稱,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 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未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