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手抄報:九九重陽說敬老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遠在戰國時期,屈原在《遠遊》中就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漢代時重陽節已成固定的節日,以後一直流傳至今。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此後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又成為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據聯合國統計和預測,從1950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世界老人數量增長176%,中國老人數量增長了217%;在本世紀未來的25年,世界老人將增加90%,中國老人將增加111%。若以65歲作為進入老齡的標準,2005年中國老人總數將超過1億人。可見,老年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

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曾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講的就是敬老。孝敬長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是一個人品行好的表現。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人的知識、經驗、威望等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在我們國家裡,有一大批年高德劭的老人,他們年老志不衰,老有所為,餘熱生輝,繼續譜寫人生的新篇章。年逾九十的學術泰斗季羨林,筆耕不輟,在晚年的著作中,對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提出了許多重要見解,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今年已經93歲的兩院院士侯祥麟老人,每天上午9點準時到辦公室上班,繼續為發展我國的石化和石油事業做貢獻……他們壯心不已的事跡,激勵、感召著後來人。

“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老人見多識廣,經歷多,是一部活的人生教科書。走近老人,只要能夠靜下心來聆聽老人,讀懂老人,常常會有醍醐灌頂之感。許多年輕人常有這樣的感慨,在自己每每遭遇挫折和失敗時,聽聽老人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心裡會踏實許多,寧靜許多。常與老人相處,他們健康樂觀的心態,崇尚節儉的美德,高度負責的精神,表里如一的品質,超然脫俗的情操,堅忍不拔的意志,更會使我們獲益匪淺。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人們進入高齡後,生理機能減退,軀體疾病增多,容易出現孤獨、憂慮和抑鬱等問題,對他人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作為晚輩,我們不能因為太忙而擠占陪伴老人的時間,應該常到老人那兒多走走、多看看、多聊聊,幫助他們緩解病痛、排解鬱悶、怡悅心情。每一個家庭,都應該給予老人更多的親情、溫暖、體貼和照顧,不僅要搞好物質服務,更要重視精神慰藉。就社會而言,應該關注老人的新需求,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辦實事、解難題、送溫暖,為他們頤養天年、安度晚年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在現實中,孩子與老人之間總是聚少離多。一位老人對在外工作的孩子常常這樣叮嚀:“電話來密點啊!”這樸素的話語道出了許多老人的共同心聲。許多在外工作的兒女,對老人物質給予有餘而精神慰藉不足。或許,應該團聚的日子,我們常常不得不身在異鄉,但我們至少可以給自己的親人多打打電話,以解他們的思念與牽掛。每個人都存有一份尊老敬老之心,時時記著老人,儘量滿足老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不僅會使親情更濃郁、家庭更和睦,也會使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更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