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奇人物的故事

講到古代傳奇人物,關於他們的故事舉不勝舉。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傳奇人物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傳奇人物的故事篇一

談到“絲綢之路”,我們就不得不說開闢絲路的西漢時期傑出外交家和探險家——張騫,張騫鑿空打開中原與西域的交通,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基礎。

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20xx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並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這正是張騫之所以能戰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危難,獲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同歷史上一切偉大人物一樣,要演導出威武雄壯的戲劇,還得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舞台,這就是平常所謂的“時勢造英雄”。西漢時期,北方匈奴部落十分強大,而漢初物力、財力不足,對其也都只好採取“和親”、饋贈及消極防禦的政策,但匈奴貴族,仍寇邊不已。漢武帝時期,當下達選拔出使西域各國聯合抗擊匈奴的徵召時,滿懷抱負而年輕的張騫,挺身應募,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他兩次啟程前往邊遠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20xx年。出使西域是冒險行動,在此期間,他在匈奴度過了十餘年的囚犯生活;他觀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狀況;他注意到在大夏(在今阿富汗)有中國貨;他派代表遠至粟特(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甚至安息(今伊朗)。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避難秦州(今甘肅天水)時,寫下的《秦州雜詩•聞道尋源使》中的詩句,詩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並帶上了某些神話色彩。漢初時,漢武帝首創察舉制,張騫就是當時被推舉出來的孝廉。民間傳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黃河源頭,會見牛郎和織女,帶回了天馬。雖然天馬的事只是傳說,但張騫卻在大宛國(今費爾乾納盆地)發現了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據說它們快速奔跑之後,流汗似血色,它們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寶馬”。後來張騫返回大漢將此事告訴了漢武帝,因為武帝本人非常喜歡馬,聽說有這樣的寶馬,自然想得到。此時,漢武帝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認為雖然結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從而命人開闢通往西域的商道。

隨著絲路的開闢,張騫定下了用外交手段和貿易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策略,雖然這個外交策略最偉大的實施者是漢武帝,但張騫作為提出者和實踐者,更值得人們尊重。但可惜的是,張騫沒有等到他的宏願實現的一天,從烏孫國返回(公元前120xx年)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如今,在陝西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建有張騫紀念館,內有張騫墓。墓地坐北朝南,東西寬15米,南北長15米,高8米,呈覆斗形,抗戰間西北聯合大學曾對此墓做簡單發掘,出土漢代器具,確定為張騫真墓。後經數次修葺,紀念館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頗受遊客青睞。

古代傳奇人物的故事篇二

西漢末年,連年的戰亂使得北方匈奴勢力乘虛而入,控制了西域地區,剛剛開闢的絲綢之路中斷,各國人民深受其害,利益大損。直到東漢明帝時期,日益強大的帝國才積累了足夠的力量,明帝“欲遵武帝故事,擊匈奴,通西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走上了歷史舞台,他就是班超。

班超(公元32年~120xx年),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字仲升,是東漢時期我國著名的軍事家與外交家。他生於書香世家,其父班彪(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過世前已約略完成《漢書》的輪廓)、兄班固(《漢書》的主要編纂者)、妹班昭(班固亡後續撰《漢書》),均為揚名後世的"史筆",而班超卻不願子承父業,從小就想效法張騫,為國立功。公元62年,31歲的班超隨母親和哥哥班固來到洛陽。當時父親已死多年,家境貧寒,他只得靠給官府抄書維持生活。這差事枯燥、勞苦且薪低。“為人有大志”的班超在得知匈奴犯邊的訊息後,把筆一扔,發出誓言,要像西漢張騫、傅介子那樣,建功西域,以圖封侯,報效國家,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班超跟隨同鄉、奉車都尉竇固離開洛陽,出擊匈奴,於當年冬天到達涼州(今甘肅清水縣北),開始了他“平生懷仗劍,投筆事戎軒”的戰鬥生涯。班超不僅是成語“投筆從戎”的語源,同時也是歷代投筆從戎者的榜樣及祖師。這時的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可謂大器晚成。

班超戎馬一生征戰萬里,身處西域三十一年,不費漢家糧餉,不勞大軍遠征,卻立下不世奇功。他出使鄯善(今若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擊殺匈奴使節,而後相繼安撫于闐(今和田),重定疏勒(今喀什),擊敗龜茲(今庫車)、莎車聯軍,使西域諸國歸附漢朝,同時北逐匈奴,西卻月氏,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玉門關內外再次出現了牛羊布野,中西商旅不絕的太平景象。

班超戎馬一生征戰萬里,身處西域三十一年,不費漢家糧餉,不勞大軍遠征,卻立下不世奇功。他出使鄯善(今若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擊殺匈奴使節,而後相繼安撫于闐(今和田),重定疏勒(今喀什),擊敗龜茲(今庫車)、莎車聯軍,使西域諸國歸附漢朝,同時北逐匈奴,西卻月氏,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玉門關內外再次出現了牛羊布野,中西商旅不絕的太平景象。

古代傳奇人物的故事篇三

姜太公即姜子牙。又名尚、呂望,道號飛熊。姜太公在歷史上是頂有名的,後人每提及輔佐王霸之臣,必說成湯之伊尹,西周之呂望,漢氏之張良。因有兵書《六韜》傳世,更被譽為百代兵家之祖。如果僅是如此,尚不足以說是傳奇,不知因何緣故,太公望被流傳到了民間,被大眾當做天字第一號的保護神。“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這句話很能說明姜太公在民眾信仰中是具有極大影響力的。當然,有系統地將黃臉太公這個歷史人物轉變成傳奇人物,而且又轉變得相當成功的還是署名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的《封神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