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山西的民間傳說

傳說,一直都有著很大的吸引力,關於山西的民間傳說也不少,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經典的山西的民間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經典的山西的民間傳說篇一

河北省廣大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故鄉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是說,自己的祖宗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移來的。如果接著要問:為什麼遷移呢?那就得從“燕王掃王”說起了。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領重兵鎮壓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長子朱標早死,朱元璋死後,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標的大兒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建議,大力削藩,剝奪分封全國各地的叔父們的兵權。燕王以討齊、黃為名,起兵反抗,號稱“靖難”。建文帝派兵平叛。於是在河北、山東一帶,進行了長達三、四年之久的大戰。史書上稱之為“靖難之戰”,民間傳說則為“燕王掃北”。在此期間,人民遭受戰亂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襲擊,“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史書上記載,河北這塊地方“青轔白骨”,“怵驚心目”,滿目荒涼。而山西洪洞一帶,卻無兵荒馬亂之苦,連年風調雨順,四境安寧,人民生息繁衍,一片昇平景象。“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1420xx年,燕王軍攻占南京,建文帝於戰亂中失蹤。燕王即皇帝位,改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明成祖在歷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發展生產,極力恢復河北一帶經濟。永樂初年,詔令從山西“分丁於真定、南官一帶占籍為民。”於是,當時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縣設立一個移民機構,專門辦理移民事宜。相傳此處有一棵老槐樹。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的說法。

經典的山西的民間傳說篇二

女媧被稱為“中華之母”。女媧造人、補天的神話流傳久遠。山西有許多關於她的傳說、遺址和紀念地。吉縣柿子灘、晉城市浮山、平定縣浮化山、洪洞縣趙城侯村有女媧的補天窟、補天台,女媧葬地媧皇陵;太行山古稱“女媧山”、“皇母山”;柿子灘有裸體女性岩畫,有人認為是女媧的形象。傳說中女媧“斬黑龍以濟冀州”,《尚書·禹貢》記載當時冀州之域即在山西。

經典的山西的民間傳說篇三

山西運城地區傳統的秋冬風味小吃。說起河東羊肉泡饃的起源,還有一段與千古名將關羽相關的傳說。相傳東漢末年,解州城裡住著一個人稱“熊虎員外”的惡棍,勾結官府,仗勢欺人,橫行鄉里。他為了調戲婦女,命家丁把解州城裡所有的水井全部填平,只留下他家一口井,讓全縣城裡的人都到他家那口井裡擔水,並要求汲水者必須是年輕媳婦或姑娘。這事傳到常平村馮賢(關羽原名)耳中,馮賢不禁大怒,當即把刀子磨得快快的。五月十三那天,一大早便揣了兩個餅子跑進解州城,街上只有一個賣羊湯的小販,於是他取了一隻大碗將餅子掰成小塊放入碗中,又讓小販舀了些羊湯泡著餅子狼吞虎咽吃了個精光。吃飽後他怒氣沖衝來到熊虎員外家,殺了熊虎員外,隨即跑到異地躲了起來。解州百姓為感謝關羽為民除害,於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三這天,家家戶戶殺羊煮肉,吃羊肉泡饃。到了明、清兩代,河東的解州、北相、夏縣等地都有不少專營羊肉泡饃的攤店,相互競爭,使羊肉泡饃技術日臻完美。運城羊肉泡饃各具特色,出現了解、相、夏、津四大派系。

經典的山西的民間傳說篇四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20xx年 5月20日,該傳說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我國文化史上開啟了民間傳說受國家保護的先河。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台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同時入選董永傳說的傳承地。《萬榮縣誌》中有一篇《董永的傳說》。該文記載,在董永家附近田家窯村有個莊戶人家姓田,田家有位姑娘叫田仙,田仙自幼聰明伶俐,人不僅長得美麗動人,而且做得一手好活計,她織的布光滑、平整、細密、柔軟,常常被選為朝廷貢物。人們都說她是天女下凡。後田仙被董永的孝心所感動,嫁給了董永。20xx年,山西學者董大中對董永故事進行了考證,他對當地流傳的董永傳說進行了廣泛而科學的蒐集,在大量查閱資料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出版了著作《董永新論》,該書詳細記載了他的發現:“董永和七仙女故事中的織女天仙,不是從天上降臨到人間的神女,而是由當地一名勤勞、善良的民間女子演變而來。”董大中認為,嫁給董永的是田家窯的田仙姑娘,不是天上的仙女,在人們口耳相傳中,“田”、“天”同音,根據傳播學的“語言的陷阱”原理,將“田仙”誤為“天仙”,從而使董永故事神話化。其實是先有田仙,後有天仙。董大中在紮實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形成的文本,足以證明董永傳說在我省萬榮縣具有獨特的流傳和承遞,並拿出了科學性比較強的記錄文本。董永為西漢人,距今兩千多年。小淮村有董永祠,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傳說一:董永是一位種莊稼的好手,非常孝順父母。家住田家窯的田仙姑娘聽說後,對董永心生愛慕,後來二人成婚。田仙姑娘心靈手巧,人們都說她是天女下凡。傳說二:董永和田仙姑娘的故事流傳開後,人們都很羨慕,也很敬佩,以後青年男女結婚,都要做“合婚布”(男家在結婚時準備“合婚布”,做衣服里子,象徵男女白頭偕老)。這一婚俗在河東地區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歷久不衰。用“合婚布”的習俗沿襲至今,現在當地的一些現代化的紡織廠還生產這種“合婚布”。傳說三:槐樹院一帶的槐樹都是董永栽的,董永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那個村子叫成槐樹院。以上三種傳說產生於懷介莊一帶。傳說四:董永給一富人當傭工,郭家岔為必經之地。一次,人們正給白鬍老人蓋房,在把新運來的木料搬上岸時丟了一隻門栓。董永聽說,立即下到溝底,在泥水中撈摸,終於找到。董永所做的一切都被白鬍子老人記在心中,他對董永十分讚賞。民間傳說這位白鬍子老人是土地爺,這次建房是給土地爺蓋廟,後來董永跟仙女私訂終身,土地爺樂為做證。在郭家岔,這類故事廣為流傳。這些民間傳說就像活化石,完整地記錄了董永的故事,使傳說成為一幅動態的畫卷。遺憾的是,與董永傳說有關的很多實物都被損毀了。小淮村的董公祠正殿、南北廂房和對面的戲台在1938年被日軍燒毀,大門和兩座木牌樓於上世紀60年代被拆掉,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子於20xx年被盜,只留下底座。現只有南巷西官門上的“董永故里”石匾尚存,但已斷為兩截。董永傳說在兩千多年的傳承中發生著變異,但是一直和當地的民間信仰、風貌景物密切相關。我省萬榮縣董永傳說為世人展現了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傳說故事,為後人研究其發展演變和當地婚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