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經典的民間傳說故事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海南黎族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海南黎族傳說故事:黎族最後的紋面女

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黎族人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的規矩,女人如不繡面、紋身,死後祖先不相認。繡面、紋身多於十二歲左右起紋,黎族人稱為“開面”。

傳說:遠古時,洪水泛濫,一對兄妹逃難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分頭在島上尋找人煙,說好見到當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卻始終都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後代,妹妹將自己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結成夫婦....這就是黎族的創世紀...當然,這只是個傳說故事。

黎族女人繡面紋身的習俗,由來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據的文章說,這個習俗是從唐末宋初開始的。

據說那個年代,海南當地烽火戰亂,各種矛盾衝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當屬黎族百姓,尤其婦女,

是燒殺掠奪的受害者..於是,漸漸形成了紋面紋身的習俗..慢慢更賦予了很多關於族群的文化習俗

我國目前只有黎族和獨龍族發現了女人紋面的習慣...不過自從新中國之後,這個習慣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見到的紋面女,大多至少在70歲以上...

黎族女孩,長到12、3歲可以開始紋身紋面,據說還有一個正規的儀式。

紋身的藍色液體,是用乾香草加炭灰炮製的,然後用竹刺一針一針繡到臉上和身上。下面這個阿婆,12歲紋了臉,15歲紋了雙腿。繡面用了好幾天時間。而紋腿用了一星期,紋後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兩個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來, 只有賽黎( 加茂黎) 沒有發現婦女紋面的現象, 其他四個族群

潤黎( 本地黎) 、美孚黎、杞黎、哈黎婦女都有紋面的歷史,

據說,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僅方言有差異, 紋面的圖式也不相同。在我們看來分別不大的繡面紋身,在族群人看來區別很多..他們能一眼分別出這是哪個族群、哪個村落的紋面...

當一個黎族女孩子紋面後, 由於審美觀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會被外來的漢人甚至非本族群的男同胞視為醜陋的一類。這樣,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會對她有任何企圖, 而她也因此達到了自我保護的目的。婦女這種自我保護的結果, 就是她被本族群的男性同胞所接受, 因而可以正常地結婚, 生子, 有人養老送終。這使得同一族群的婦女儘可能地刺相同的圖式, 以保持一致性。因為, 只有這樣, 才會使外族人感覺愈醜, 本族人感覺愈美。

紋面女臉上的紋路通常相對簡單,腿上的紋身就複雜很多

不過據說每個族群的習慣也不同,有的族群簡單,有的複雜,也有不紋腿的..

據說,有些女人腿上的紋身甚至會看起來很猙獰~

有人說,黎族婦女紋面, 從現象上看, 是出於婦女自我保護的需要,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 則是來自本族群男性同胞強大的精神壓力, 是維護本族群男性同胞共同自尊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 紋面使黎族各族群內部增強了凝聚力, 在血緣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純潔性, 並一直繁衍生育至今。

一個部族的繁衍,要女人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

黎族的孩子,到了13-15歲之後,就不能再與父母同住,男孩兒要自己上山砍木料蓋房子,女孩兒就由父母幫忙在自家附近蓋上一間‘隆閨’,表示她已經長大,可以自由跟男孩兒來往...

傳說,海南十八怪里,抱著孩子談戀愛 這一怪, 說的就是黎族的女子.

黎族的文化

信仰

黎族傳統社會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體系,處在原始宗教階段。黎族信奉萬物有靈,盛行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從事宗教活動的巫師稱為“道公”、“娘母”,他們一般不脫離生產,在需要時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動。除道教在黎族社會中影響較大外,佛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影響有限。

黎族普遍相信巫術,認為巫術能使人害病死亡。被誣指行使這種巫術的人,男性叫“禁公”,女性叫“禁母”。新中國建立前,“禁公”、 “禁母”往往受到別人的歧視和懼怕。

黎族傳統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產、生育、節日、喪葬、婚姻、宗教、狩獵等方面,新中國成立後,這方面的情況已發生較大的改變 。

服飾

黎族傳統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各方言區差異比較明顯(尤其是女子服飾),在歷史上曾經是區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誌。

在傳統服飾中,黎族婦女常穿直領、無領、無紐對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貫頭式上衣,下穿長短不同的筒裙,束髮腦後,插以骨簪或銀簪,披繡花頭巾,戴耳環、項圈和手鐲。

男子傳統裝束一般結髮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著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與女子無多大分別。

在哈、杞、美孚、潤黎少數健在的老年婦女中還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文身習俗 。

飲食

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為主,“山欄”香米是黎區特產。

把生魚、肉摻以炒米粉,加入少許食鹽,用陶罐封存製作而成的肉茶、魚茶是黎家醃製的特色風味食品。

黎族男子喜好煙、酒。

檳榔是婦女的嗜品,吃時和以貝殼灰,用一種青蔞葉包著吃,吃後口唇染紅。

建築

黎族傳統民居多是簡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傳

統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蓋,以藤條或竹做地板,離地約半公尺左右。

一般居屋是用竹條或樹枝為牆架,外糊以泥土。“隆閨”(即“寮房”)是黎寨中比較獨特的一種房屋建築形式,黎族青年成年後(一般十幾歲)就自行或在別人的幫助下,在父母家旁或村邊搭建僅幾平方米的小房子,即“隆閨”供自己居住,它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吹奏樂器和對歌定情的場所 。

語言

黎語與古越語在語法結構上有許多共同的特點,黎語明顯地保留了古越語在語法方面多用倒裝的痕跡,即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的結構方式。東漢袁康《越絕書》載:“朱余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余。”“朱余”由兩個名詞結合,後者修飾前者,這正是黎語語法的主要特點。清道光《瓊州府志》卷3《輿地誌》亦載:黎語“虛上而實下,如‘雞肉’曰‘肉雞’, ‘縣前’曰‘前縣”’。

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中的黎語支,與同一語族的壯語、布依語、傣語、侗語、水語等有較為密切的親屬關係,在語音、語法、辭彙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徵。

語音方面,聲母都較簡單,韻母較複雜,每一個音節都有一個輔音起頭的聲母,沒有真正元音起頭的音節;語法方面,語序基本與漢語相同,但多用定語於中心詞之後的倒裝語法,如“大哥”說成“哥大”,“白馬”說成“馬白”等。在壯侗語族的壯傣、侗水、黎3個語支中,有不少基本辭彙是同源詞,如水、火、雞、狗、豬、田、臂等都是同源詞,其聲母、元音、韻尾都有對應關係。

文學

黎族口頭文學豐富,民間故事和歌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這些民間文學中,如《大力神》、《鹿回頭》、《勇敢的打拖》、《甘工鳥》、《五指山大仙》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通過文學藝術形式,歌頌了人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記錄了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跡,描繪了黎族的風土人情,表達了黎族人民的愛憎情感。

黎族人民幾乎人人都會唱民歌,多能觸景生情,出口成章,他們把民歌當作自己的抒情工具。民歌的句子,比較常見的有五言或七言兩種,表現手法多種多樣,很講究節奏韻律,易於上口傳頌。

黎族的習俗

婚戀

黎族婚姻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

新中國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部分地區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女子出嫁後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懷孕,才回夫家定居。“玩隆閨”(又稱“放寮”)是黎族地區普遍存在的戀愛習俗,黎族青年男女成年後常在“隆閨”約會,經過一定時間,情投意合的雙方常能終成眷屬。

新中國成立後,一些舊習俗已逐漸被廢除 。

喪葬

黎族一般實行土葬,葬俗因地區、方言不同而存在差異。

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後,則鳴槍報喪,男人用獨木棺葬於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來的女子,則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喪事,並葬在娘家的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