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鬍雲騰在法學院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大學是什麼地方

院長鬍雲騰在法學院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大學是什麼地方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各位來賓:

首先代表法學院歡迎各位同學來到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學習。你們剛剛完成軍訓這一大學生活的第一課,正式走進法學課堂,成為“中青法律人”中的一員,在這裡開始一段為期四年乃至更長的學習生活。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為你們開啟法學之門!作為法學院的一名新老師,能夠參加這一盛會,感到非常榮幸。藉此機會,我想跟大家談談“大學是什麼地方”這個話題。

大學是助力青年長大成人的地方

一個人在生理長大成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心理能否長大成人,則更多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最近有本書叫《千萬次搖擺,才能長大成人》,講述的就是只有不斷經歷不安和痛苦,甩開膀子,勇敢走向社會,才能算長大成人的故事。大學教育是助人少走彎路、少經痛苦,幫助使人心理逐漸強大,心智不斷成熟,進而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好場所。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推崇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只有在一個學人具備獨立的人格後才能踐行。在我看來,衡量一個人心理上是否長大成人,主要看以下幾點:

一是看是否能夠脫離依賴,獨立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近年來,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拋下手頭工作,在學校周邊租房照料孩子,甚至告訴孩子,只要會讀書,啥事不會都沒關係。我們這種應試教育模式和死讀書、讀死書的教育導向,極不利於子女心理獨立和成熟。比如有報導的一位“神童”,13歲考上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博士。但由於從小父母包辦過多,使其上大學後心理上始終沒有脫離對父母的依賴,不會做飯洗衣,不懂基本的為人處事。自己的襪子穿髒了,不打招呼直接將同學的襪子從衣櫃裡拿出來穿走;找別人辦事,既不提前打招呼預約也不知道敲門再進。由於不能獨立生活,造成無法完成學業,無法到社會上工作,至今只能宅在家中。雖然這位“神童”是極端個例,但是確有很多人上了大學以後,很長時間無法擺脫依賴家人照料的習慣,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把宿舍搞的臭不可聞。大家都要避免這種情況,要儘快學會安排獨立生活,享受獨立生活。

二要看是否能夠擇善而從,獨立使用好自己的時間。大學的學習不同於高中,學校管理比較開放,課程設定相對寬鬆,考試壓力沒有高中大,自己能夠主動支配的時間相對較多。如何把寶貴的時間安排好、使用好,是對大學新生的第一個考驗。有的同學經不起誘惑和考驗,把時間多用於對自己毫無意義的課外活動上,有的甚至將時間用於玩樂,半夜三更還在打遊戲上網,白天上課時無精打采,捧起書本時提不起興趣,基本上把大學四年的光陰混掉了,最後稀里糊塗離開學校,等到踏入社會,方知學業不成,悔之晚矣。有的同學則很善於安排學習和生活,惜時如金,把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把宿舍收拾得乾乾淨淨,始終保持求知、向上、幹練的學子風貌,這才是我們大學生應當具備的風貌。我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後者,都能夠把時間都花在對自己有正能量作用的地方,獨立、科學、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三是看能否理性穩妥,獨立處理好面臨的問題。一個人進入大學,也就是開始接觸和進入社會,會面臨很多問題,包括學習問題、生活問題、感情問題、交際問題、擇業問題等。正確處理好這些問題,不僅能夠搞好學習,放鬆心情,而且能夠健全人格,走向成熟。我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的相互幫助和影響下,培養理性、正確處理各種切身問題的能力,不僅把大學當做學習知識的課堂,而且把大學當做鍛鍊處理問題能力的場所,先從學會處理自己面臨的各種問題入手,增長將來處理社會問題的本領。

大學是大家一起自學互學的地方

大學是一個學習的集體。要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需要在人人都競爭、個個皆努力的基礎上,著力培養集體意識,形成團隊精神,堅持自學與互學的有機統一。

首先要學會自學,自立自為。自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己會學,二是自己想學。由於應試教育和教學方法的缺陷,有的同學從國小開始,就習慣在家長和老師的外部壓力和督促下學習。考上大學以後,由於外部壓力突然放鬆,很多同學反而不會學習了,不想學習了,結果真的把大學變成放鬆的場所,在學習方面一無長進,二無動力,甚至得過且過,造成我們的大學與國外的大學形成巨大差異。有人曾經作過調查,國外大學的學生,普遍比高中時要勤奮很多,辛苦很多,最後必然也是收穫很多。而我國一些大學生的學習氣氛普遍比高中時放鬆,主要原因是大學生不會自學、不想自學。

要學會自學,首先要解決學習的動力問題。要把學習看作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責任,把不努力學習看作是一種瀆職,看作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樹立學習是人生最好的投資理念。其次要解決學習的方法問題,要善於圍繞自己的專業,選擇讀有用的書,尤其是讀經典名著;要善於圍繞學校安排的必修和選修課,選修對自己的學識和職業規劃有價值的課程;三要善於把興趣和專業結合起來。因為自己感興趣的書不一定是對專業有用的書,過分照顧自己的興趣,就可能忽視專業學習。我有一個大學同學才華橫溢,上大學之前是文藝青年,喜歡寫詩寫小說,上大學後變本加厲,偏愛文學,不攻專業,結果詩人、作家沒有當成,專業也沒有學好,浪費了自己的才華。我認為,只要我們樹立了專業志向,興趣就會跟著過去,就能做到專業學習和興趣學習的統一。

其次要會集體學習,互相學習。大學是一個群英薈萃的集體,每個人都可能有學習的獨門絕技,但必須學會相互砥礪,相互學習,博採眾長。因為個人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智慧有限,而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即便是至聖先師孔子,也主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要常常同弟子一起討論問題。真正懂學習善學習的人是不會“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更不會“唯我獨尊”做學霸。在大學學習生活中,同學們既要獨立思考,獨立研究問題,獨立總結學習經驗和心得體會,也要主動創造機會,把自己的經驗和心得與他人分享,與大家溝通和交流,向同學學習,向師長請教。要懂得傾聽、尊重、包容別人的意見和經驗,從別人的意見和經驗中汲取營養,增長自己的學識。老師、班委會、學生會要發揮主動性,適時組織一些討論會和學術沙龍,創造條件讓大家“互學”和討論,在全班、全院形成共同學習、互相學習的氛圍;每個同學都要注意結交若干個志同道合、共同學習的好友甚至“死黨”,大家經常在一起研究法學,探討法治,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習效果,而且能夠升華同學友誼,會使你終身受益。

三要會聯繫實際,向實踐學習。法學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學問。學習法學“紙上得來終覺淺”,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在信息網路時代,理論聯繫實際非常便捷,研究實際問題非常方便。通過微信、微博和其他網路載體,就能在第一時間了解案情、看到觀點、參與討論。所以大家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留心網路和新聞媒體披露的法律信息和案例,尤其注重瀏覽相關案件的裁判文書,從中學習法律知識和司法智慧。學習法學和法律還要注意旁聽案件審判,在現場觀摩法律適用過程,觀察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如何運用法律達到訴訟目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學習法律還要親自參與其中,要充分利用法律診所、法律援助和模擬法庭等平台,嘗試自己如何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要注意利用假期搞些調查研究活動,提高動手能力;要用好學校安排的實習機會,實實在在地參與實踐活動;有條件的還可以參與一些涉法公益事業,努力培養自己熱愛法律、套用法律的素質和能力。

大學是真正樹立人生志向的地方

每個人的兒童和少年時代,都會有很多夢想和志向。如有的想當科學家,有的想當歌星,有的想當文學家,還有的想當太空人,這些兒時的志向和夢想,往往靠不住,經不起時間檢驗。只有到了大學以後,才能逐漸明確自己一生喜歡什麼、想乾什麼、能幹什麼。既然大家選擇了法學,我相信你們中的大多數人,將來的發展和生活都會與法律有關,法律職業有可能成為你們畢生的事業。即使有的同學畢業後不選擇法律職業,但法學仍然是你走向社會、取得成功的有力工具。因此,我建議各位同學在大學階段,就要注意自己的人生規劃,及時樹立投身法治、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奮鬥終生的事業理想,把時代的要求和個人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既腳踏實地,又志向高遠,立志成為法之精英,國之棟樑。為此,我建議同學們從入學開始就要訓練三種技能。一是閱讀技能。要堅信閱讀的書籍和案例越多越好,閱讀的速度越快越好,閱讀的範圍越寬廣越好,以便厚積薄發,博學多識。二是說話技能。從事法律工作需要經常與人打交道,在法庭上既要會說法言法語,又要會說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話,語言表達能力不可或缺。所以,必須訓練與當事人、法官、檢察官、律師和各種各樣的人溝通的能力和技巧。同樣在法院,同樣辦理案件,語言能力強的法官往往更容易得到當事人的信任,更容易讓當事人服判息訴。大家要抓住課堂討論、學術研討和社會活動等各種機會踴躍發言,鍛鍊自己的膽量和說話能力,要注意模仿老師、法官、律師說話的技巧,從中獲得啟發。三是寫作技能。寫作技能是綜合能力,需要長期嚴格規範的訓練才能掌握。從事法律職業常常要親自撰寫各種法律文書,法律文書要求規範、嚴謹、有法有據,以理服人。如果你們將來想當法官,那就從現在開始訓練如何寫裁判文書;如果你們將來想當律師,那就要從現在開始訓練如何寫辯護詞、代理詞;如果你們將來想從事教學科研,那就要從現在開始訓練寫學術文章。只有掌握了撰寫各種法律文書和文章的能力,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法科學生,將來也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法律人才。

各位同學,我國正進入全面建設法治國家的新時代,正處於實現xx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法治夢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幾乎實現過當時人類社會所有的夢想,但還沒有實現過法治夢想,這是我國近代一百多年之所以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此時此刻,大家選擇了法學,這是大家的幸運,也是法治的幸運。讓我們刻苦學習,銳意成才,早日讓民族之夢、個人之夢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