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中秋節國旗下講話3分鐘

花好月圓人團圓,迎風賞月闔家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的小學生中秋節國旗下講話,歡迎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篇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又是一個月圓之夜。皓月當空,滿月的清輝灑滿大地。望著天上的明月,我的思念像那照亮了大地每個角落的月光,如影隨形,無處遁藏,思緒也隨之四處飄散,飛回到了久違的故鄉,飛到了好久不見的親人身邊。童年時過中秋節的情景仿佛如同還在昨天,那么清晰,那么讓我懷念,當時吃的月餅的香味還讓我感覺唇齒留香。

作為一名農家子弟,我的童年一直在農村度過。那時候年紀小,因為當時雖然已經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總體上來說,鄉下人的生活水平還是比較低。作為孩子,總盼著過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過節時可以打一下牙祭,改善一下生活。

每年的春節和中秋是在我家鄉農村最受重視的兩個節日。春節的時候,雖然恰逢農閒,但因為時至冬天,天氣很冷,加之短暫的輕鬆過後又是一年忙碌的開始,所以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我最喜歡過中秋節。因為中秋特殊的時令和不冷不熱的天氣,既滿足了我們全家團聚的心愿,又能讓我們飽餐一頓的同時盡情的痛快玩耍。所以,當時的中秋,總讓人油然而生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特別的嚮往。

那時候的中秋,雖然是家家戶戶都很重視的節日,但其慶祝的儀式和準備的食物放在現在看來也失之於簡陋。還記得,那時候的每年中秋,一向節儉的母親總會到街上去買上一筒月餅,然後去地里挖一些新鮮的花生回來,清洗乾淨過後就用家裡泡菜罈里的鹽水煮成鹽水花生。花生煮好後就撈出來盛在可以瀝水的筲箕裡面,以備晚上使用。

到了晚上,母親總是虔誠地在院子正中放上一張小條桌,然後將已經瀝乾水的鹽水花生盛在筲箕里放在桌子的正中,隨後再將包裝好的月餅拆開,依次放在筲箕的四周,形成比較規則的圖形。月餅和花生放好後,還不能立即吃。母親先帶領我們姊妹幾個神情莊重的雙手合十向天作揖,許下祝願一家人平安順遂和來年農業生產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然後才能開始吃東西。

那時候的月餅,雖然製作工藝簡單,但是沒有添加多少化學成分的添加劑,而且生產製作月餅的麵粉也完全能夠稱得上無公害產品。所以,儘管那月餅只是中間加了黃糖餡,但是一端上來就有一股清香味兒撲面而來,讓年幼的我們饞涎欲滴。

吃著香甜的月餅和新煮的鹽水花生,聽著母親講的古老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不知不覺中,我們姊妹幾個就進入了甜甜的夢鄉。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市場上的月餅品種繁多,各種檔次各種包裝的琳琅滿目,並且其他應季的各種水果也很容易就能買到,但是我卻再也找不回當初在老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和鹽水花生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心境決定了心情吧。

幾十年過去了,人世間幾多滄桑。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盛,祖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的快車道上穩步前進,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雖然,如今的我再也找不到當初過中秋時的感覺,我也時常懷念和回想起童年時過中秋節的情景,但是我還是更喜歡過現在的中秋。因為,每年的中秋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穫。我也在那其樂融融的氛圍中感受到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

日子一天天過去,今年的中秋又要到了。遙望著家鄉的方向,我默默的祝福我的親人都平安、健康、快樂,我的家鄉越來越美麗、富饒,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家鄉的親人,我雖然不能親臨,但是我的心意我的思念我的祝福自有明月代我傳送,不管相隔千里萬里,我都永遠與你們同在,永遠與你們血脈相連,休戚與共。

【篇二】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其來源被賦予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么透過層層傳說的幻化,我們為什麼要慶祝中秋節呢?

蘇東坡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曹文軒說:“人類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還依然在無家的感覺中。”我們身處現在的時間節點,暮然回首,發現過去的人生,就像是電影裡配樂的敘事片段,我們的心在向前推進的每一幀畫面里尋找著皈依的地方,漸漸脫離最初的那個被親情圍繞的溫暖的豆莢。我們需要一個契機,或許時間短暫,卻可以讓我們重溫情感的羈絆,去填補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團圓情結。每逢佳節倍思親,若是分隔兩地,縱有良辰美景也淪為虛設,有親在旁,圍桌暢談,不復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淒涼,徒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和睦,中秋佳節之意義得到了體現,屆時容身在溫馨氛圍中的我們大可嘆曰:“絕景良辰難再並。”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在我們熟悉西方節日的具體日期比親人生日更加銘記的今天,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的概念里只是調養生息的機會抑或是成為熱愛文學之人附庸風雅的話題,佳節的來歷,前人賦予的神奇色彩再不為人們津津樂道,文人墨客的詩意文字大多盡散在歷史的遺風中,而不為我們推崇的腹中底蘊。如果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再是日曆表上生硬的數字,不再是平凡普通與往常一般無二的分秒,那么是否可稱得上是無愧於五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傳?主席說:“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當中國夢這三個字成為眾多報刊,雜誌的醒目標題,當中國夢這一精神成為先進工作者內心的正能量,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夢並非異想天開,而是從對中國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所以為了踐行這一精神,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豐富傳統節日的內容,以發展的眼光正確地認識它們。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願我們都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中秋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