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握演講過程中聽眾的心理

“通心”就是其中的一種技巧,所謂的“通心”是指與客群心靈溝通,而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科學方法的,由於對演講效果的評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聽眾對演講的接受程度而定的,所以應把握演講過程中聽眾的心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怎么把握演講過程中聽眾的心理,歡迎借鑑參考。

一、述其關心之事

羅李博士認為演講成功的要素之一是縮短演講者與聽眾的心理距離,事實證明,如果是涉及聽眾所熟知並相關的事物,聽眾便能較快地接受演講者的觀點、演講就容易獲得成功。

艾立克·約翰斯敦曾擔任過美國工商會長、電影協會會長,他的演說,很善於利用演講地的風俗民情和實際情況。在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演說中,他成功地運用了就地取材這種方法。

俄克拉荷馬這塊土地對商人而言,原本與鬼門關一樣,認為是永無發展的荒涼之地,甚至在旅遊指南中刪去了名字,這都是不久前發生的事情。但是,你們一定也曾聽說過,1930 年左右,曾經過這裡的烏鴉,向其同伴提出警告,除非已備足糧食,否則到這裡就無法生存。

大家都把俄克拉荷馬當成無可救藥之地,絕不可能有開拓性發展。但到了1940 年,這裡奇蹟般逐漸變成了綠洲,甚五將她的美妙變革譜成流行歌曲:大雪過後,微風輕拂,麥田飄散著芳香,搖曳多姿……這不是俄克拉荷馬欣欣向榮、勃勃生機的寫照嗎?

僅僅10 年的時間,你們的家鄉已由一片黃土沙漠,搖身變為長得像大象一樣高的玉米田,這就是信念的報償和敢於冒險犯難的結晶。

由於演說者善於從聽眾所熟悉的生活環境、切身體驗中選材,然後經過分析、歸納、總結,在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上做文章,因而取得了演講的成功。他的話不是教條,新奇、生動、貼切,緊緊抓住了聽眾的心,拉近了演講者與聽眾的心理距離,所以成功是必然的。

演說者的成功正是在於他明了聽眾的目的,以及聽眾期望演講者能提供給他們的解決難題的知識和方法。有了這樣的認識,你才會尋找到聽眾的真正疑惑或需求,確定自己的演講內容、主題,也才能有的放矢地演說,才能擁有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如果聽眾渴望了解當前的局勢,那你可以分析國際國內的政治動態;如果聽眾希望了解怎樣進入股市那你可以對他們講述有關股市、股票的基本知識英國新聞界的威廉·倫德夫·赫斯特作為美國大報業的經營者在被問到哪種話題能吸引聽眾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就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話題。”他正是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建立了他的新聞王國。

不用舉更多的例證,我們已經明白:與聽眾休戚相關的話題,必然會贏得聽眾的認同進而被聽眾接受,如果我們心中沒有聽眾,以自我為中心,聽眾就會因感到事不關己,而顯得心不在焉,東張西望,這無疑是對演講的嘲諷。

二、尋找共同之處

演講與對話都是人際交往與溝通的必要手段,如果你是應邀演講,那么與聽眾建立起融洽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前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德堡大學畢業典禮上,他的開場白就不失時機地抓住了聽眾的心。

感謝各位對我的歡迎,雖然作為英國首相在這裡發表演說的機會並不多,但我並不認為我是英國首相才被邀請。

然後,他又回顧了自己的家世,並告訴聽眾,他的母親是出生在本州的美國人,而他的外祖父就是印地安那州德堡大學的首屆畢業生。麥克米倫以其直系親屬的血緣情分,和屬於開拓者時代的美國學校生活方式為話題所發表的演說,其反響之熱烈,自不待言,獲得這一成功的重要因素無疑是巧妙地抓住了聽眾與演講者雙方的共同點。

三、雙方適當互動

曾有一位演說者,想要向聽眾說明從踩剎車到車子完全停止之間的行車距離,這位演說者請了一位坐在最前排的聽眾站起來,協助他說明車距與車速的關係,被指定的聽眾,拿著捲尺站在台上,按照演說者的解釋前進或後退。這種情況不但具體表現了演說者的觀點,同時,也具有與觀眾溝通的橋樑作用。

有時為了達到讓聽眾扮演一個角色的效果,可以向觀眾提問,或者讓聽眾重複一遍演講者的話,然後舉手回答,《富有幽默感的作家與說話》的作者巴西·H·懷汀一再強調“要讓聽眾直接參與表決,或讓聽眾幫忙解決問題。”並且認為“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向,如果用演講稿的方式去演說,那么觀眾的反應肯定不會很強烈,應把聽眾當作是你共同事業的合作夥伴,演說者如果做到觀眾參與,就能使他要表達的論點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