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演講稿範本

企業文化演講稿範文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資委黨委關於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充分借鑑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國資委組織部分中央企業及下屬單位主管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和部門負責同志,於20xx年3月16日至4月5日赴日本進行了企業文化培訓考察。

培訓採取三種形式

一是聽取專家集中授課。長崎大學神郡克彥教授講授了《如何建立企業》,神戶大學黃磷教授講授了《跨文化交流與管理》,經濟產業省經濟產業政策局鈴木先生講授了《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有關政策》等課程。

二是專題講座。荏原製作所通過一個環保的典型案例介紹了企業的危機公關處理和文化創新;資生堂介紹了如何秉承福原信三的理念,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企業形象的創造;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全球化人事部小西工己先生介紹了《豐田之路與人才培養》;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介紹了松下幸之助的經營理念和經營哲學;JR西日本鐵道公司介紹了如何培訓民營企業精神;金鋼峰寺宗務總長土生川正道理事長介紹了日本人精神的形成;東京證券交易所介紹了企業統治的思路和原則;經濟產業省玲木先生介紹了日本政府推進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有關政策。講座中還採取互動式的討論,進行深入研修,在交流和探討中,既了解了日本企業的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情況,同時又宣傳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和中央企業的實力。

三是參觀考察。先後參觀了荏原製作所、資生堂株式會社、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大金工業株式會社、西日本旅客鐵道株式會社(簡稱JR西日本鐵道公司)、日本電通公司、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8個企業和東京證券交易所,與大金工業株式會社副社長川村群太郎等20多位企業高層領導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參觀了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國際展覽中心、資料館、技術館、豐田公司資料館、資生堂畫廊和資料館等10個企業展館;觀摩了愛知縣世博會中國館、日本館、主題館等展館;訪問了日本經濟產業省、兵庫縣、神戶港務局等3個政府部門。在走訪的企業中,既參觀了歷史館、資料館、藝術館、技術館,又參觀了生產線,既對政府部門的巨觀管理情況有所了解,又觀摩了企業的實務操作。同時,我們還通過乘坐捷運、公共汽車、新幹線高速列車等途徑,比較廣泛地了解了日本的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培訓結束前,考察團的19名同志利用晚間時間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大家一致感到此次培訓時間安排緊湊、內容豐富,培訓期間能安排考察如此之多的世界知名企業實屬不易。同時,大家認為通過培訓拓展了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路,學習了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及需要引以為鑑的問題,對加強本單位企業文化建設得到了很多啟示。培訓結束時與我國家外專局駐日本辦事處的同志進行了會談。 日本企業文化建設

的基本特點和經驗

通過這次學習考察,我們感到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呈現出以下6個顯著特點。

(一)積極倡導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為企業發展培育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近年來世界各國企業界和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們所考察的日本企業都把履行社會責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積極倡導,把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成為日本企業文化發展的一個趨勢。日本企業把履行社會責任放在突出位置,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歷史背景上看,18世紀近江商人就提出了“賣方、買方、社會”三方都好的理念;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企業明顯地抱有一種“報德思想”,二官尊德提出“社德合一”,即“事業在自己得利的同時,必須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實惠”。20世紀以後,松下幸之助等傑出的企業家又積極地倡導企業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並於1956年召開經濟同友會全國大會,通過了經營者必須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決議。進入21世紀之後,經濟同友會又把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於20xx年5月改定通過了《日本經團聯關於企業行動憲章》,提出了10條企業行動準則,使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工作進一步得到強化。正是由於長期以來一些傑出的企業家的積極倡導和實踐,形成了日本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文化傳統,這一傳統引領著日本企業的發展方向,使日本擁有一大批歷經百年長盛不衰的企業,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日本躋身世界經濟強國奠定了基礎。二是從現實狀況看,近年來,日本企業出現了一些醜聞,突出表現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做假帳、欺騙社會公眾。如在東京證券所上市交易已有50多年歷史的西屋鐵道公司,違反有關規定,使公司股票80%掌握在特定人手裡,利用員工假持股來逃避監管,欺騙股民達10年之久,這件事曝光後在日本社會造成惡劣影響。這一教訓使日本企業充分認識到,在經營過程中必須以誠信負責的社會形象取信於公眾和消費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三是從企業面臨的巨觀發展環境看,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公眾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日益成為衡量企業優劣的重要標準。四是經過長期實踐,日本的企業家認識到,在當今人類的社會活動過程中,除了戰爭,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占用社會資源最多、對環境影響的實踐活動,企業在占用社會資源的同時必須給社會回報,以爭取社會的支持與理解,為企業創造長遠發展的環境。五是政府的大力倡導。日本政府把推進企業落實社會責任作為重要內容,由經濟產業省具體負責推進和實施。如通過社會調查向企業提供社會需要等情報,對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監督等等。由於上述原因,日本的企業都很重視 將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企業家們都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站在履行社會責任這個制高點,才能贏得企業長期發展的良好環境,所以努力為企業發展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

日本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突出強調五點:一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主要內容就是切實實現股東和雇員(員工)的利益。二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直接外在表現就是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三是在可能的條件下限度地促進所在地區和國家的社會繁榮。四是遵守法律法規,做到及時向社會公布企業信息,保證經營活動的公開和透明。五是把企業發展同造福人類、保護環境、建立循環型社會統一起來。如豐田公司1992年為了倡導“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全新環保理念,專門設立了“豐田環境委員會”,制訂了“豐田地球環境憲章”——《豐田對於地球環境的參與方針》,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公司面向21世紀的未來戰略——“製造親近人類與地球的汽車”。為了落實這一戰略,豐田公司不惜將年銷售額的6%作為攻關資金,組建起1.2萬人的龐大研發隊伍,開始了“綠色”汽車的發明創造。經過長達5個年頭的不懈努力和反覆試製,1997年12月豐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先軀。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駛里程比一般汽油車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卻減少了90%。

(二)把企業以人為本與員工以企為家統一起來,特別注重建設人企合一的發展團隊。

我們考察的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把企業以人為本與員工以企為家很好地統一起來,努力構建命運共同體,實現了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經濟處於緩慢增長期,即使在企業面臨各種困難的情況下,日本企業仍然堅持以年功制為主的分配模式,較好地保持了員工隊伍的穩定,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終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業制度基本不變,努力做到不裁員,保持員工隊伍的相對穩定,保持員工福利待遇基本不變;二是通過實施國際化戰略,開拓海外市場,為員工發展創造更多空間;三是不斷最佳化員工的生產生活環境,豐富員工的文化生活。如:大金工業株式會社是全球的商用空調和氟化工產品生產企業,在遭受亞洲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企業經營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一直堅持“力爭作一個能夠保證雇用的公司”這一宗旨,通過每年限量招工、實行內部轉崗分流,對部分員工進行再培訓,尤其是及時實施了國際化戰略,把開拓中國市場作為戰略重點,每年利潤增長的10%來自中國,從而實現了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對大金工業株式會社堅持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關注員工的利益、促進企業和員工實現共同成長的情況、1999年3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對此進行了詳細報導。

(三)努力做到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相統一,培育支撐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文化力量。

我們這次考察的日本企業平均壽命在40年以上,有的企業壽命長達100年。如:以生產高級化妝品著稱於世的資生堂株式會社成立於1872年,至今已有133年歷史,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成立於1918年,至今也有87年的歷史。探究這些企業長壽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些企業在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占領市場制高點的同時,非常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使企業發展既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積累之上,植根於厚重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能適應時代變化,不斷發展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很好地繼承了民族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如協調配合的團隊意識、注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等,並通過創新,把企業建成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二是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注意形成相對穩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的精神財富。如: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在松下幸之助提出的理念的基礎上形成了“企業作為‘社會的公器’,在‘顧客第一’的基礎上,實現‘日新月異’”的文化基因,又把“日新月異”轉變為“堅持技術革新’的理念,以這種理念指導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新產品,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於不敗之地。三是通過建立資料館、紀念館、展覽館等文化設施,使企業創造的文化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並通過免費向社會開放,使之成為與社會溝通的橋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成果,達到了用文化提升企業形象的目的。

企業文化演講稿範文二:

人們常說,觀念是最難改變的,“企業文化”就是屬於觀念範疇的東西。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國商界就流行一個口號:客戶是上帝。這意味著一個很大的觀念轉變。十幾年前我們一進商場就看到大標語“客戶是上帝”,但售貨員常常背對著顧客,你不叫他,他不理你。這種口號式管理與行動脫節,但有口號總比沒有好,多少是個依據,是個開始,接下來才會把口號變成實際的行動。實際情況正是如此,我國企業真正做到“客戶是上帝”,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情,也就是說,這個觀念的轉變用了近20年的時間。

可見,企業的文化真正發生效用,首先必須為其成員所接受,必須得到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企業文化不是通過宣傳和弘揚就會被員工所接受的,它需要機制的培育和牽引。在200多年前,美國的建國先賢們討論的不是誰當總統,他們思考的是:”我們能夠創建什麼樣的程式,使國家在我們死後仍然能擁有很多優秀的總統?我們希望建立哪一種長治久安的國家?要靠什麼原則建國?國家應該如何運作?我們應該制定什麼指導方針和機制,以便創造我們夢想的國家?”可見,國之如此,企業更是。

企業制度是對規則的設計,制定什麼樣的規則,從本質上講,取決於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比制度更長期的信念和文化,而一旦文化形成,這個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才會像磐石一般不可動搖。

企業文化是包括文化、管理在內的企業精神力量,它是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這種精神力量可以讓企業的員工凝聚在一起、一起學習、一起發展、一起創造。一個這種基於“人”而不是“物”的競爭核心,就不會害怕強大的對手,就會有跌倒了再站起來的能力,就有能力“在競爭中學會競爭的規則,在競爭中學會如何贏得競爭。”

管理需要技巧、行銷需要技巧、占領競爭優勢地位更需要技巧,但有一樣沒有技巧,那就是百折不撓,勇於奮進、勇於挑戰的精神,這是一種為了企業共同的信念,不畏艱難的精神力量。在今天這樣競爭多變的商業環境中,缺少這種力量,所有的輝煌都只能是剎那芳華。

企業文化演講稿範文三:

20xx年在管理界一股企業文化熱浪席捲神州,其跟風逐流之勢如星火燎原。一夜之間,中國企業正在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的企業文化“大躍進”,仿佛在剎那之間中國的企業已經脫胎換骨般的成熟起來了。

當諸多的企業與企業文化人混跡於企業文化的浪潮之中,不免是魚目混珠、泥沙俱下。有的企業家拿著一些秀才們在閉門造車之後的“企業文化”傑作,便揚揚自得地宣稱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然而真的就像這些企業所自詡的那樣,企業真的“文化”起來了嗎?

何謂企業文化?簡單文字上面理解就是以文化之,文化必須被信仰,在普遍的接受和認同的基礎上而逐步成為信仰,而這種信仰就是用企業之“道”,用來教育和感化員工。實際上,絕大多數企業只是簡單地停留到“文化”的層面上,而沒有注意到“企業”對於企業的重要性。大多數的企業只注重“文化”形式,而忽略了這樣的“文化”到底還是不是企業的企業文化。企業家不惜以重金聘請所謂的“企業文化”學者、專家,整出一套企業文化的東西,其實就是打著企業文化的幌子,有“文”而無“化”,甚至有的企業連起碼的文化形式都沒有,更何談以“文”來教化、感化企業的員工。

於是乎,企業文化變成了一場屠戮企業文化的遊戲和鬧劇,企業所建設的企業文化已是面目全非,失去了企業的特色和企業文化的生命力。那些秀才們只懂得一味按圖索驥、生搬硬套提出一套“願景”、“使命”、“價值觀”之類的虛無的口號;整理出一本本《**企業文化大綱》、《**企業憲章》空泛的冊子;開展一系列“**企業公益活動”、“**企業文化周”、“**企業運動會”等等之類的做秀活動。當一場企業文化的大浪過後,便無聲無息成為企業的“歷史文物”被塵封起來而束之高閣。

面對這樣的企業文化熱潮與冷寂,真可謂“一邊是冰山,一邊是火焰”,而作為企業文化人在這場“企業文化”運動喧囂的背後,心中更是冷暖自知。20xx年,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真的理解企業文化嗎?我們真的就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嗎?未來的企業文化出路何在?

當我們有了理智而清醒的頭腦,認真地反思和認識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就會發現企業所擁有的一些深層次的事物——企業文化、品牌、企業哲學……這一切絕非一蹴而就,而必須經過歷史的考驗和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不積矽步,無以千里,企業文化絕非一日之功,企業文化必須紮根於企業當中,一切從頭做起。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管理界新興管理學科之一,涉及到意識形態和精神範疇。因此,企業文化特性決定了其必須從看似虛無的意識形態轉化為實際行動。而如何將意識形態轉化執行力的關鍵一步,就是在於企業文化怎樣才能準確無誤地傳播到員工當中,並在員工中能夠引起強烈的反響和共鳴。而向企業的員工講述企業的故事便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捷徑。

企業文化是一個個的故事構成的。企業的發展歷史總是由事件構成的,而企業文化也有很多的載體,發生在企業中的故事僅僅是其中的一種,但是作為企業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就是企業成長和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個感動或觸動人心故事構成的。這樣的故事不僅給每個人可以觸摸的心靈觸動與精神震撼,同時又能起到用故事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例如,我們提到了海爾的企業文化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砸電冰櫃”、“吃休克魚”等等之類的故事。而提到了松下企業文化時,就想起了“水庫理論”等等諸如此類鮮明而生動的故事,這足以讓我們對其企業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企業的歷史都有限的,縱觀企業發展史真正能夠做到百年壽命的企業也是鳳毛麟角,企業生命期最長也就是百餘年的歷史,因此企業要想超越自我,能夠存活得更長久,就必須找到傳承企業生命的基因——企業文化。而企業在短短几十年中要創造出燦爛的企業文化,只能靠企業創造出來的一個個感動或觸動人心的故事來完成。

來自於企業日常工作當中一個個故事並非杜撰出來,而是經過了長期的積累、挖掘出來,逐漸提升並形成了企業自成體系的理念,進而經過不斷地傳承與發展最終升華成為企業文化。同時,當企業文化經過故事傳播之後,深入到員工的心中,並由此產生出更多的故事,企業文化也在不斷地傳承和提升,更適應企業的不斷變革與發展。

相對於那些剛成立不久的企業而言,沒有歷史的企業也不會有真正的企業文化。當前很多企業沒有幾年的發展歷程,就開始大肆宣揚自我的企業文化,只要看看這些企業所塑造的企業文化,幾乎都是有舶來的洋血統。他們把企業文化描繪得十全十美、用天衣無縫的文章或格言刻意地渲染。

但是,我們發現這些口號幾乎都是一樣模式,“追求卓越”、“以人為本”、“產業報國”之類的豪言壯語讓我們感到似曾相識的感覺,就是不知道這是那個企業的企業文化,最終經歷了現實考驗之後,企業家才會明白原來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只是別人的東西,並不能夠真正為我所用。因此,如果沒有故事作為依託和根基,這樣的文化顯然是空洞而沒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