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1

1以欣賞的眼光看孩子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家長要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儘量地包容缺點,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面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樂趣。現在孩子因為有我這樣的家長而驕傲,將來我會因為有這樣的孩子而自豪。告訴孩子:在爸媽眼裡“你最棒”,因為,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但並不是每個人的天賦都能被喚醒。就像打開寶藏的口訣“芝麻,開門”一 樣,喚醒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訣,那就是“你最棒”。

2對孩子的要求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同事的孩子上初三了,她很著急,就對孩子說:“初三了,可得下功夫。”孩子卻很茫然,反過來問:“怎樣是下功夫?”你的要求孩子無從下手,其實你也說不清楚操作程式。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台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3抓住關鍵時機不放鬆

新學期開始時。這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學生總會有很多新的想法,其中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我要好好學,把學習搞上去,做一個好學生。對於學生的這一上進心,家長應該珍視和愛護。這是家長對他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標,他會牢記在心。

享受成功喜悅時。假如你的孩子在運動會上獲了獎、單科競賽獲了獎、文明禮貌獲獎,等等。家長若能在祝賀、鼓勵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孩子受到委屈時。家長若能主動地以冷靜、寬容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解釋,孩子會產生感激之情,更易於接受家長的告誡。

孩子有困難或失敗時。家長這時不是訓斥,而是肯定成績,對不足之處給予指點。家長要以樂觀豁達的精神感染孩子,讓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精神,快速飛出“困境”。

他人取得優良成績時。看到別人取得好成績,孩子往往會暗下決心,家長要抓住此時機,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使孩子一時的熱情變為永恆的行動。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2

(1)父母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學校積極引導,雙方共同努力

我們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會跟著學習。如果光說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為孩子的榜樣,那么,這種教育,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教育,是絲毫起不了作用的。同時,學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兒子的母親目前是一所大學的研究生,對孩子而言,這是他引以為自豪的事,也是一種促進力量。雖然他不知道母親考研的歷程有多么辛苦,但母親深夜還在靜靜的看書的景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個榜樣,使他明白只有勤奮努力才會夢想成真。孩子已經上初一,雖然母親不在身邊,孩子在爸爸和學校老師的諄諄教導下,不僅在學習上有進步,其他各個方面都有了可喜的進步,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2)營造家庭學習氣氛,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習慣

聽我的同事講過他家女兒和侄女雙雙同年考上大學的事,他的心得體會是營造家庭學習氣氛,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每天晚上吃完飯後,他和妻子就出去散步,女兒和侄女兩個孩子收拾完桌子,就去寫作業,他們回到家,在孩子做作業時,從不看電視,各自拿一本書看,時間久了,孩子就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女兒和侄女經常相互比,看誰學習好,看誰學的晚,去年高考,兩個孩子雙雙以優異成績考取夢想的大學。

(3)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兒子小的時候很喜歡玩電腦遊戲,我對他說,玩可以,你也可以玩出新花樣,比如,做幻燈片之類,拿給別的孩子看時,多有成就感啊。於是兒子學會了製作幻燈片,時常還叫別的孩子欣賞,並教會他們。兒子現在喜歡上了英語,剛開始的時候,我同學家的女兒去學英語,讓他也去跟著學,如今,他已經越學越有興趣,對媽媽說:“我班上有一個英語說得很好的同學,我也要跟他一樣”。看到孩子這樣愛學英語,我很欣慰。我知道兒子的語文不太好,我有時替他著急,真希望他能把語文提高一下,可兒子說要繼續報名學英語,我還是高興的答應了。

(4)處罰孩子要適當,積極引導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記得兒子在小時候,有一次拿家裡的錢,沒有經過父母同意,買了許多玩具,我們知道後,讓他退回了玩具,並打了他,打得很重,以後他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兒子上國小四年級的時候,寫字很差,我讓他把寫錯筆畫的字重寫10遍,結果我們吵打起來,兒子說他已經盡力了,一時難以改變,我向兒子認了錯,同時指出他打我也是不對的,兒子也認了錯,現在我和兒子有時像朋友一樣聊天,其樂無窮。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3

“我”式句:這是一種以第一人稱“我”開頭的句子。在不攻擊對方的情況下,僅表達說話人的情緒、喜好、需求或結論。例如,家長可以用目光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我非常生氣,我不喜歡看到玩具弄得哪兒都是,我需要你幫我一起收拾好。”然後拉起孩子的手,帶著他一起收拾。雖然前文中我們說過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但同時家長自己如何表達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行為將會是乖乖順從還是輕蔑視之。

“你”式句:用“你”開頭的句子,通常帶有攻擊性,使傾聽者馬上進入防禦狀態。例如,朝孩子(在另一個屋子裡)大罵:“你這個邋遢鬼!怎么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擱在地上!快點出來,否則……”這樣火冒三丈的態度通常換不來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辭更激烈,還有可能起副作用,讓孩子大哭大鬧。這種“你”式句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說出來”:鼓勵孩子用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採用踢打、尖叫、扔東西或咬人等方式來發泄。我們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採取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姐姐搶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氣吧!”

擁抱:在孩子身後從腋下將其環抱,溫柔地限制他的舉動。這樣的姿勢可以讓你近距離接觸孩子,在他耳邊用話語安撫,以防止過激的踢打、揮拳等行為。

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範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為。這是作為家長最有說服力的教育。還要注意:重要的不僅僅是說了什麼,還有怎么說;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聽我們說的,孩子可能更樂於效仿我們做的。你就看吧,孩子總會出其不意地讓我們知道,他們可是模仿的好手呢!

召開家庭會議:可以是計畫好的或臨時決定的家庭會議,目的是消除隔閡或重新建立親子聯繫。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確認哪些是正確的行為,分配家務,制定時間表或者計畫其他特殊事情。

家庭會議能夠讓全家(通常是繁忙的一家子)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孩子和父母應該攜手處理問題、做出決定。規律的家庭會議可以消除積攢的誤解與煩惱。

我們建議大家採用家庭會議的方式處理家中成員的情感、需求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就一個問題發表看法,同時也傾聽他人的問題。大家要將處理意見或評價寫下來,對這些意見先不予置評,等到所有意見都記錄完,再由家長逐條朗讀,之後讓大家討論。

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擁有否決權,對於那些不可接受的建議可以直接否決。比如孩子說:“讓我妹妹搬出咱家吧,好不好?她可以住在奶奶家嘛!”首先,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說:“我們知道妹妹經常把你房間裡的東西弄壞,你也很生氣。”然後再加上一句:“可是我們太愛你妹妹了,不能讓她和奶奶住啊,那樣我們會想她的。換一種解決方法吧,你還有什麼建議?”

家庭會議也可以用來制訂一些共享歡樂家庭時光的計畫,比如一次長途或短途旅行,去野餐或者開派對。也可以在家庭會議上討論如何給親友準備生日禮物(比如全家動手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手工大蛋糕),還可以談談怎么慶祝即將到來的假期。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會給整件事情增添許多樂趣。

最後,在家庭會議上,我們也可以當眾表揚某個家庭成員。鼓勵大家一起分享周圍發生的事情,哪怕是最小的孩子也能想出讓他高興的事兒。你可以用一道大家最喜歡的甜點來結束會議,或者擊掌,亦或其他能讓全家人開心的方式。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4

(一)、眼勢語

(1)注視。目光較長時間地固定於某人或某物。注視輔以不同的視線、視角和不同的表情,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親密注視會給孩子一種親切的感覺。

(2)環視。目光在較大範圍內作環狀掃描。環視可使教師的面部表情顯得自然、靈活。如果課中完全沒有環視行為,就會給學生以教師呆板、不熱情或高傲的印象。

(3)盯視。使視線集中在某一範圍內,目光不流轉,甚至連眼都不眨一下。這種眼勢用於事物,可表示強烈興趣。

(二)、手勢語

(1)翹拇指。主要表示高度稱讚、非常佩服、絕對的首屈一指。

(2)伸食指。食指與嘴唇垂直並靠攏嘴唇或與嘴唇接觸,表示“請安靜”。這時嘴唇通常撮起,眼睛要稍稍睜大。

(3)丁字手勢。丁字手勢的含義為“暫停”。

(4)按掌。單手下按用於個體,表示坐下,雙手下按用於群體,其義是要求坐下,引申為“停止做某事”。

(5)抬手。單手上抬用於個體,表示起立,含有請的意思。雙手上抬表示起立,還象徵坦誠、真誠,這時手掌不是上抬,而是向兩邊攤開(擁抱前)。

(6)鼓掌。鼓掌的基本含義是讚許、肯定。也可用來表示打節奏、提醒、暗號、諷刺等含義。

(7)握拳。攥緊拳頭,置於胸前,拳心向內,前後揮動數次,以示力量(命運)。

(三)、頭勢語

(1)點頭。基本含義是同意或贊成。

(2)搖頭。表示不同意或不相信。頭部呈撥浪鼓式快速搖動,表示堅決的無通融餘地的否定。

(3)側首。基本義是“關注”,結合面部表情的不同,顯現“感興趣”和“懷疑”兩種意思。

(4)鞠躬。主要表現為淺鞠躬:將頭部垂下成低首態,然後再抬起來。其含義有二,一是致意,二是表示告別。

(四)、面勢語

(1)表示滿意的。眼睛略閉,嘴角上翹浮出微笑,以示鼓勵。

(2)表示親切的。雙眼微眯,嘴角微翹,面露微笑。這是教師的表情常態。

(3)表示嚴肅的。眉毛微皺,雙唇較緊地抿在一起,眼睛略略張大。

(4)表示興趣的。眉毛微微上揚,雙眼略略張大,一般口部微張,同時嘴角略上翹呈現微微的笑意,以示關心、重視,且含有鼓勵、讚揚成分。

(5)表示詢問的。眉毛上揚,眼睛略大,嘴微微張開。它與表示興趣的面勢語共同點是“關注”,不同的是要去掉微笑,換成疑惑狀。

(6)表示驚奇的。眉毛上揚,睜大雙眼,嘴圓張。

(五)、體距語

(1)人際距離。人際距離一般可分為4個區域:親密區(50厘米以內)、個人區(50~125厘米)、社交區(125~350厘米)公共區(350~750厘米)。

教師與較小的孩子一般在親密區,可示鼓勵、安慰或稱讚。這樣既便於情感溝通,又使教師帶給孩子的心理刺激強度不斷變化,從而保持孩子參與活動的興奮程度。

(2)身體指向。教師與孩子肩並肩,肩部成一條線,身體面向一個方向。這時的教師與孩子更融洽地共同娛樂、共同遊戲。(蒙台梭利工作中,提倡教師使用這種體距語。)

(3)活動中的走動。應該做到動靜結合,快慢相濟,自然隨意。

這些身體態勢語言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我們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簡單探討:

1.走線活動

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教師與孩子安靜地線上上行走,教師不時地俯身牽拉一下左右晃動、還有些不夠專注的孩子的雙手。這時候需要的主要就是“眼勢語”、“體距語”等。

2.擁抱

在每一天工作開始的時候,蒙台梭利教師會深隋地擁抱每一個孩子,孩子會得到充分的滿足。這時候需要的主要就是“體距語”、“手勢語”、“眼勢語”等。

3.指導工作

蒙台梭利教師在指導工作時,安靜地(跪、蹲)坐在孩子的右側,傾下身去觀察……在徵求孩子同意後才去幫助有需要的孩子。這時候需要的就是“頭勢語”、“眼勢語”、“面勢語”等。

4.團體討論

蒙台梭利教師是同孩子一起平起平坐線上上,與孩子視線平行,沒有壓抑感。這時候教師主要使用的就是“體距語”、“頭勢語”等。

5.交流

蒙台梭利教師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交流通常是交談、協商,習慣用語通常是:“需要我幫忙嗎?”、“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等等。這時候教師使用的主要是“眼勢語”、“體距語”、“頭勢語”等。

6.靜寂遊戲

蒙台梭利教師在教室里進行“靜寂遊戲”時,我們會引領幼兒以寧靜、非視覺的方式去感知所處的原本熟悉的環境,心靈寂靜後的傾聽。這個時候,教師除了採用“體距語”之外,還可適當採用“眼勢語”、“面勢語”等。

蒙台梭利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在於,他們在工作中與孩子的接觸更直接,因此更好地運用態勢語言與孩子溝通就顯得更為重要。蒙台梭利教師使用態勢語言與孩子溝通的技巧是教師與孩子之間形成融洽工作氛圍的關鍵。

教師的不同手勢、不同動作、不同表情,通過態勢語言充分表達出了對孩子的鼓勵、讚許、關心或喜歡,蒙台梭利教師在活動中體形的變換和手勢的運用,可刺激孩子大腦,使孩子的大腦維持一定的興奮度,減少靜止的形象對孩子產生的抑制。

可見,身體態勢語言能輔助有聲語言更準確、更有效地表達情意,它更能使孩子形成一種動態的印象,從而引起孩子的專注力。

然而,準確運用態勢語言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盲目地將所有的溝通都採用豐富多彩的態勢語言會適得其反。不但收不到教學成效,還會脫離了最初的目標。另外,教師的語言也要具有針對性,要根據不同活動、不同特點的孩子,採用不同的語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有的放矢,取得實效。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身體態勢語言具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它熱烈、誠懇而富於鼓舞性。教師要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態勢語言中去,從而影響孩子,使孩子產生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這是我們的目的所在。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5

1.共情的方式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跟我們成人一樣需要理解。因此,表達我們對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面看電視的實例為例,如果我們不是強行制止孩子看電視,而是先表達我們對他迫切想看卡通片的這種心情的理解,那么事情就不會那么糟糕了。“媽媽知道,你特別想看完這個卡通片再吃飯對不對?這么好看的卡通片,錯過了真是太可惜了。不過,飯菜涼了,吃了肚子會痛的,肚子痛是不是也很難受呀?再說,看卡通片時間太長了,眼睛壞了,以後想看都看不了喔!你看,像媽媽這樣,如果我看不見,我就找不到我家寶寶了。我家寶寶在這邊吧?不對,我摸到的是沙發!在這邊吧?還不對,我摸到的是茶几!天啦,如果看不見,那太可怕了!呀,可別把我們的眼睛看壞了,趕緊吃飯去吧!”給他一個台階下,他自己也許就會放棄看電視,自動跑去吃飯去了。

2.順勢誘導的方式

孩子是最現實的,他只關注他當下正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如果強心阻止他,他就會很難別過勁兒來。當我們的要求跟孩子的欲望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相對比較柔性的方式順著他的期望走一走,然後再幫助他轉彎。比如孩子特別喜歡吃糖,見到糖就邁不開步,這時候強行搶下他手中的糖果可能就會讓他哭鬧不休,最終不可收拾。不如乾脆就把糖剝了給他,並且順著他的想法來說說這個事:“吃吧吃吧,糖多甜,多好吃啊!吃了糖,牙就壞了,然後我們就要去醫院看醫生,醫生呢,就會拿一把大鉗子,使勁地把我們的牙拔掉,哇,天啦,拔牙可痛了。你還記得那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嗎?鱷魚去拔牙的時候是不是嚇壞了?”

3.體驗自然後果的方式

沒有比親身體驗更能說服孩子的了。很多時候,我們把不能做某個事情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的了,可孩子還是不聽。這時候,過多的說教是毫無意義的,不如乾脆停止說教。他想要那么做,沒有關係,只要沒有危險,讓他自己去體驗一下這么做的後果好了。比如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不好好吃飯,逼著他吃是沒有用的,這時候,我們不妨問問他,確認一下他是否真的不想吃了,如果他確實不想吃了,那就什麼都不要說了,徵詢過他的意見之後,直接把飯菜撤了,並且兩餐之間一定什麼都不要給他吃,堅持等到下一頓再吃。當然,下一頓吃飯的時間可以比平時略微提前一點。孩子餓一頓兩頓,不會餓出毛病來的。一旦他體驗到挨餓的感覺,以後吃飯,他就不會邊吃邊玩,或者隨便吃幾口,等著兩餐之間吃零食了。

4.靈活變通的方式

同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能找到很多別的方式來變通處理,不一定非要一根筋地堅持到底。換一種方式,孩子一直對抗的行為可能就會被消除,甚至還可能非常痴迷地愛上這種方式。於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無需“戰爭”就可以和平過渡了。比如,孩子推著他的小汽車到處跑,甚至把小汽車開到餐桌上去了,結果把餐桌上裝了調料的小碗打翻了,弄得滿手都是調料。媽媽想要他去洗手,可他就是不肯去,非要堅持開小汽車玩。如果媽媽強制他,他肯定不高興,不如就換一種方式,讓他乖乖巧巧去洗手:“帶著你的小汽車去洗手吧!看看你的小汽車能不能在水池裡浮起來好不好?”這么一說,孩子肯定會對媽媽的這個提議感興趣,於是,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他就會跑去洗手,在水池裡玩他的小汽車,而媽媽也無需呵斥他,就可以很順利地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6

1、 儘量不要問孩子太抽象和範圍很大的問題

儘量從細節上來問孩子一些有具體答案的問題。例如:“你可以把你今天在學校都做了些什麼?”這個問題換成“你今天在學校都上了哪些課呀?”這樣孩子就會有針對性的回答。你再問“在今天的語文課上你都學到了些什麼呀?”等等。借著些小問題孩子比較容易打開話匣子,你與孩子溝通也就簡單的多了。

2、 從別人的事說起

你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如何就先問孩子一些班級日常生活問題。比如說:“你們班上誰最調皮?”她就會給你說一個名字,你還可以順勢問:“為什麼你覺得這個同學最調皮呢?”他會給你羅列出一籮筐的事來。你還可以在孩子回答的過程中看出來他對這問同學的態度和對老師的態度。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學校處理事情的立場和態度。

3、 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觀點

比如說孩子如果告訴你:“今天的語文課無聊死了。”你不要急於批評孩子。你可以問孩子:“為什麼你會覺得無聊呀,你覺得應該怎樣上才更有趣呢?”保持中立的語調,來感受孩子感受,這樣往往可以讓你知道孩子的更多想法,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進而幫助他解決困境。

4、 必要的時候只要傾聽,不要說教

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讓孩子把真實感受說出來,要誠信的聽,不要急於說教。如果你與孩子一開始聊天就開始變成“你說教孩子聽訓”的模式,那么這樣的聊談相信有第一次,第二次,孩子就不會與你第三次的聊天。

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之中只有正確的方法,我們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7

(1) 要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並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為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 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她)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3) 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

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她)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她)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她)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她)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麼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4)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很貧乏。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5) 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6) 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溝通的方式,應該採取多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為他最親近的人。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7) 充分認識人格類型

作為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類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談心內容和交流方式。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8

“我”式句:這是一種以第一人稱“我”開頭的句子。在不攻擊對方的情況下,僅表達說話人的情緒、喜好、需求或結論。例如,家長可以用目光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我非常生氣,我不喜歡看到玩具弄得哪兒都是,我需要你幫我一起收拾好。”然後拉起孩子的手,帶著他一起收拾。雖然前文中我們說過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但同時家長自己如何表達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行為將會是乖乖順從還是輕蔑視之。

“你”式句:用“你”開頭的句子,通常帶有攻擊性,使傾聽者馬上進入防禦狀態。例如,朝孩子(在另一個屋子裡)大罵:“你這個邋遢鬼!怎么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擱在地上!快點出來,否則……”這樣火冒三丈的態度通常換不來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辭更激烈,還有可能起副作用,讓孩子大哭大鬧。這種“你”式句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說出來”:鼓勵孩子用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採用踢打、尖叫、扔東西或咬人等方式來發泄。我們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採取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姐姐搶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氣吧!”

擁抱:在孩子身後從腋下將其環抱,溫柔地限制他的舉動。這樣的姿勢可以讓你近距離接觸孩子,在他耳邊用話語安撫,以防止過激的踢打、揮拳等行為。

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範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為。這是作為家長最有說服力的教育。還要注意:重要的不僅僅是說了什麼,還有怎么說;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聽我們說的,孩子可能更樂於效仿我們做的。你就看吧,孩子總會出其不意地讓我們知道,他們可是模仿的好手呢!

召開家庭會議:可以是計畫好的或臨時決定的家庭會議,目的是消除隔閡或重新建立親子聯繫。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確認哪些是正確的行為,分配家務,制定時間表或者計畫其他特殊事情。

家庭會議能夠讓全家(通常是繁忙的一家子)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孩子和父母應該攜手處理問題、做出決定。規律的家庭會議可以消除積攢的誤解與煩惱。

我們建議大家採用家庭會議的方式處理家中成員的情感、需求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就一個問題發表看法,同時也傾聽他人的問題。大家要將處理意見或評價寫下來,對這些意見先不予置評,等到所有意見都記錄完,再由家長逐條朗讀,之後讓大家討論。

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擁有否決權,對於那些不可接受的建議可以直接否決。比如孩子說:“讓我妹妹搬出咱家吧,好不好?她可以住在奶奶家嘛!”首先,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說:“我們知道妹妹經常把你房間裡的東西弄壞,你也很生氣。”然後再加上一句:“可是我們太愛你妹妹了,不能讓她和奶奶住啊,那樣我們會想她的。換一種解決方法吧,你還有什麼建議?”

家庭會議也可以用來制訂一些共享歡樂家庭時光的計畫,比如一次長途或短途旅行,去野餐或者開派對。也可以在家庭會議上討論如何給親友準備生日禮物(比如全家動手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手工大蛋糕),還可以談談怎么慶祝即將到來的假期。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會給整件事情增添許多樂趣。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9

1.溝通沒有秘訣,父母必須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溝通方式。

2.要學會傾聽。

與孩子溝通需要談自己的意見,但更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

3 要創造機會交談。

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恰當的機會。青少年不喜歡預約的談話。

4 討論相互間的差異。如果相互間的差異比較大,一時難以協調,父母也不必著急上火,最好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關心和期望,耐心地進行解釋,從而使差異限定在一定範圍內,而不至於演變成一場衝突。

5 避免過度反應

對孩子言行的反應過於激烈往往導致爭吵,使交談無法繼續.父母要認識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勵和獎賞。如果孩子和父母談話時受到批評,他會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獎勵而是懲罰,這將傷害他繼續與父母直接交流的積極性。

6 討論對孩子們來說重要的事情,父母不必假裝對孩子們的事情感興趣,但是必須對他們感情和觀點表示尊重。因此,經常與孩子討論他們的事情是必要的。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10

1)當孩子遇到困擾時,幫忙出主意 (giving advice)。

當家長覺得自己比孩子高明、或者小瞧孩子的能力時,就特別想幫忙。

提建議的壞處:

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合適的方式: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 (Encourage problem solving):比如提一些啟發式的問題:“你覺得你能想到哪些辦法解決?”

2)否認孩子的感受 (Deny feelings)。

父母無法共情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價值感低。比如孩子說:“上學好累啊!”,你回答:“你應該感到幸福,我們小時候還要乾重體力活呢。”

更合適的方式:

共情和探索(Empathizing and exploring):比如說“在那樣的場合下,你一定是很緊張/尷尬/憤怒”

3)評判孩子(Making judgments)。

讓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支持,且有負罪感。比如:“你知道明天要考試,今天還這么晚睡?!”

更合適的方式:

客觀觀察(Making observations):

比如:“我注意到你昨晚一點鐘睡的。”

4)問“為什麼”(Asking “why” questions)。

“為什麼”開頭的問題常包含著質疑、指責、批評,很容易讓孩子採用防禦性溝通,甚至關閉溝通。比如:“你為什麼上課不注意聽?”

更合適的方式:

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Asking open-ended questions):

比如:“能不能聊聊你上課時是怎么消化課堂內容的?”

5)贊同(Agreeing)。

導致孩子為了取悅家長而不敢調整自己的想法或者觀察。比如:“你這么決定實在是太對了!”

更合適的方式:

客觀觀察(Making observations):

比如:“我觀察到你做了這個決定,能告訴我是什麼因素讓你這么做的?”

6)不贊同(Disagreeing)。

否定孩子的看法,容易引起孩子的防禦行為。比如:“我不同意。”

更合適的方式:

探索(Exploring):

比如:“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你還有其他方式嗎?”

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11

年輕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說話

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乾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回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面帶著微笑:如果你能面帶著微笑聽孩子說話,這會讓孩子在說話時處於非常放鬆的心情。當然,你面帶微笑傾聽孩子說話時,會給一個最佳的禮貌形像,當孩子聽你說話時,你就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寶貝,你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媽媽是帶著微笑的?這說明媽媽是帶著好心情傾聽你說話的。你和別人說話也要這樣,微笑可以讓人和你說話保持快樂的心情,也是有修養,有好氣質的表現。”你的引導會讓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層次含義。有些年輕父母平時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緒表達,如果你變化無常,很容易導致孩子會從你的面部表情中窺探到你的內心世界,你心情好時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對你,你心情不好話難聽時,會讓孩子情緒被你帶動,以不良情緒面對你。

保持好體態:有修養,有好氣質的父母常常給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談吐得體,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好的體態簡單點說,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與孩子說話過於隨意,如果孩子偶爾看到你懶懶散散地傾聽他說話,可能並不會想到什麼,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你不願意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心理暗示:“媽媽不願意聽我說話。”“媽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儘管你並不是有意這樣做,但由於孩子誤讀你的體態信息,也就不願意把內心想的事情和你說。所以,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良好的體態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處於放鬆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禮貌地打斷:有時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可能會有電話打進來,或者家裡的門鈴響起,或者廚房裡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這時你絕不能突然就轉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禮貌地打斷孩子的話:“寶貝,你剛才的話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但現在媽媽要打斷你一下,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地告知孩子),稍等媽媽,我處理完馬上回來,好嗎?”“寶貝,對不起,請稍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陳述),我馬上就回來。”像類似的話,你可以讓孩子不至於掃興,同時也可以安靜地等待你處理完事後,返回來繼續聽他說完。否則,你不禮貌地打斷,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說後面的話,而去玩耍或者做別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