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摘錄:多用善意去推測別人的動機,寬以待人,給別人一個機會,給別人一些時間,就能贏得理解和支持。

多用善意揣測別人的動機

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院的科爾基和拉森兩位教授做了一個行為試驗。科爾基到校園裡一家小餐館,對老闆說:“等下拉森教授會來這裡,因為有學生反映你們店裡衛生狀況堪憂,拉森要過來調查。”而後,科爾基又到另一家餐館對老闆說:“一會拉森教授要來店裡,因為同學們說你們餐館飯菜可口,服務又熱情,拉森教授要來感受一下。”結果,拉森在第一家餐館看到的是服務員冷漠的臉,而在另一家餐館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因為第一家餐館從一開始就認為拉森是來找碴的,自然對拉森充滿敵意。而第二家餐館則恰恰相反。

結合其他試驗,科爾基和拉森提出了“出發點效應”。即,在人際往來中,對他人行為的認知基礎決定了你對他人的態度,同時,也對你們之間的交往產生重要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就像第一家餐館裡的服務員認為拉森是找碴的,從這個點出發,對拉森的態度是冷漠和敵對的。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在判斷對方行為時,我們應首先建立一個良好的出發點,不能惡意判斷對方的行為動機。

電視劇版《杜拉拉升職記》上映前,主演王珞丹接受記者採訪。記者問:“你演的杜拉拉和徐靜蕾演的電影版有什麼不同呢?”王珞丹不暇思索地說:“應該是年齡上的不同吧。”此言一出,輿論譁然。有的藉此炒作以吸引眼球,說王珞丹嘲笑徐靜蕾年齡大。徐靜蕾看了報導後,並沒有在意。她公開說:“我相信王珞丹對我並無嘲笑之意,她只是說話欠考慮,讓一些記者抓住了話柄,給了媒體炒作的機會。”正在為自己無心說錯話而苦惱的王珞丹看到報導,聽到徐靜蕾這番話後,頓感如釋重負。以前,從沒和徐靜蕾打過交道的王珞丹從這件事中,覺得徐靜蕾是個值得交往的同行,就主動和徐靜蕾溝通。兩人從此成為了朋友。

娛樂圈的女星是比較忌諱別人說她年齡大的。徐靜蕾在聽到王珞丹那句“應該是年齡上的不同”後,並沒有生氣,更沒有認為王珞丹是在嘲諷自己。而是覺得王珞丹是無心說錯話了,反而給予理解。最終贏得的是王珞丹的友誼。如果徐靜蕾認為王珞丹在嘲諷自己,以此為出發點,肯定會給予反擊,只會造成兩個人越來越大的矛盾。

范仲淹在台州做官時候,認識了年僅20歲的富弼,對其十分欣賞。他將富弼舉薦給宰相晏殊,富弼從此仕途暢通,並成了晏殊的女婿。後來,山東一帶兵變,一些州官不是積極抵抗,而是開門迎接,以禮相待。兵變被鎮壓後,朝廷要追究這些州官的責任,派范仲淹去查證。經過調查,范仲淹發現這些州官並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們當初開門迎叛亂者,是因為手中沒有兵力,一旦抵抗只會讓百姓受苦,實為保護百姓的權宜之計。范仲淹便上書替這些州官求情。富弼聽說後,極力反對。尤其是他聽說這些州官中有范仲淹的親戚和學生,便對皇帝說:“范仲淹一向剛正不阿,為什麼要包庇那些州官,難道不是因為他的親戚和學生嗎?”不少大臣反對富弼,給予指責。有人說:“沒有范仲淹,哪有你富弼的今天。”范仲淹回朝後,並沒有責怪富弼,而是大度地說:“我相信富弼不是存心誣陷,要加害於我。他肯定不了解事實,誤會了我。”當富弼了解到實情後,便在朝會上向范仲淹道歉。眾大臣紛紛誇讚兩人,一個是知錯能改,一個是胸襟寬廣。

自己幫助過的人,竟然在皇帝面前告自己。范仲淹並沒有生氣,而是認為富弼不了解事實誤會了自己,給予理解和原諒。如果范仲淹心裡認定富弼是忘恩負義,存心誣告,要與自己為敵,他和富弼之間肯定會產生爭鬥和矛盾,兩人的友好關係終將破裂。而從“富弼不是存心誣陷、只是誤會”這個出發點出發,范仲淹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贏得了富弼和眾大臣們的讚賞和尊重。

德國默克爾曾經擔任兩德統一後的德國婦女和青年部部長。在擔任部長期間,一位名叫克勒的議員常常公開批評她。克勒覺得,默克爾來自於東德,在政策制定時,總向東德地區傾斜。有時候言辭過激,有人身攻擊之嫌。默克爾的助手建議默克爾和克勒舉行一場公開辯論,或者是通過媒體對克勒進行反擊和駁斥。默克爾卻說:“我相信克勒對我個人並無惡意,他只是不同意我們的政見,遲早他會明白我這顆心屬於整個德國,而不僅僅是為我出生的東德服務。”面對克勒一次次的批評和攻擊,默克爾大度釋之,從不計較。克勒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狹隘,向默克爾道歉。後來,在默克爾競選基民盟主席和德國期間,克勒成為了默克爾有力的高參。

面對一次次的批評和攻擊,默克爾堅信克勒對她個人並無惡意,只是政見有所不同,他遲早會理解自己。從這點出發,默克爾對克勒寬以待之,最終換來的是理解和支持。如果聽到克勒的攻擊,默克爾一開始就對克勒充滿敵意,那便會給予其有力的反擊,也定會迎來克勒更猛烈的攻擊,那么兩人肯定會成為相互攻擊的“政治敵人”而非朋友。

當我們聽到別人說了對我們不利的話,當受到別人的傷害時,最好不要把對方推到“惡”的行列中。多用善意去推測別人的動機,寬以待人,給別人一個機會,給別人一些時間,就能贏得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