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人士錢學森事跡材料

錢學森是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他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錢學森事跡,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國科學巨星錢學森於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才華橫溢的錢學森早在上世紀留學美國時即已享譽世界;他衝破重重阻力離開美國回國後,與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淡泊名譽,不稀罕外國名譽頭銜,曾請辭“院士”稱號;他與妻子蔣英青梅竹馬,在美國被軟禁的五年間相濡以沫,借音樂排遣寂寞與煩悶……

歸國始末:周恩來巧妙利用外交手段

錢學森於1935年赴美國留學,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為當時世界一流的火箭專家。由於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這位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二戰”期間,與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飛彈核武器的研製開發工作,在美國是屈指可數的傑出人才。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訊息傳到美國,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但因為被懷疑是共產黨人,並且拒絕揭發朋友,錢學森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工作的證書。錢學森感到非常氣憤,他說:“我寧願回中國老家去,也不願在受人懷疑的情況下繼續留居美國!” 後來,錢學森向美國方面提出回國申請。可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回國夙願竟釀成了一場劫難。

美國海軍部次長聽聞錢學森要回國的訊息後,惡狠狠地說:“他知道所有美國飛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從此,美國政府對錢學森夫婦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錢學森的家,還把他本人關在特米那島上長達14天,身心受到極大摧殘,直到加州理工學院送上一萬五千美金的巨額保釋金後,錢學森才得以回家。後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硬說裡面有機密材料。

錢學森在美國受到迫害和誣陷的訊息很快傳回國內,新中國震驚了。國內科學界的人士紛紛通過各種途徑聲援錢學森,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也極為關注,新中國政府公開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在違背本人意願的情況下監禁錢學森。

1954年4月,在日內瓦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聯想到中國有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被扣留在美國的事情,於是指示說,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係,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闢新的接觸渠道。談判中首先要聯繫中國留美科學家錢學森等被扣留的問題。為了掌握主動權,周恩來指示中國代表團發言人黃華發表談話,要求美國政府歸還扣留的中國僑民和留學生,並且暗示中國願意就扣押美方人員問題與美國直接談判。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政府只得同意與中國代表進行直接談判。

1955年8月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五次中美大使級會談上,中美雙方終於就兩國平民回國問題達成重要協定,第二天錢學森接到移民局的通知,對他的管制令已經撤銷,他可以自由離境了。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攜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踏上了回國的旅途。

對於錢學森的離去,他的導師、科學家馮•卡門感慨地說道:“美國把火箭技術領域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錢學森,拱手送給了紅色中國!”離別時,這位導師充滿深情地對錢學森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回你的祖國效力去吧,科學是不分國界的。”

由於錢學森等一批優秀科學家回國效力,中國的飛彈、核子彈發射時間至少向前推進了20xx年。周在上世紀50年代曾意味深長地說:“中美大使級會談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但我們畢竟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建設性的接觸,我們要回了一個錢學森。單就這件事來說,會談也是值得的,有價值的。”

軍銜問題:毛澤東讓錢學森當將軍

1955年9月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懷下,他衝破重重阻力離開美國回國,錢學森與毛澤東等有著的深厚友情。

1956年,毛澤東和錢學森在菊香書屋初次見面時,毛澤東說,聽說美國人把你當成5個師呢!我看呀,對我們說來,你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我現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論,用來指導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呢!

當年,為了爭取蘇聯對發射飛彈和火箭技術的援助,中國準備派代表團赴蘇聯談判。對於聶榮臻擬定的代表人員名單,毛澤東建議聶榮臻當代表團團長,並要求“學森同志也應該去,很多問題只有他去才搞得清”。

“我們也考慮到應當請錢學森同志參加我們的代表團。只是,蘇聯方面參加談判的,既有職務,也有軍銜。”聶榮臻認真地向毛澤東陳述著,“而我們的錢學森同志現在雖然是國防部五院的院長,可是卻沒有軍銜。為了與蘇方對等,錢學森同志必須解決軍銜問題。”頓了頓,聶榮臻接著說:“我們為這個問題請示了恩來同志,恩來同志說:‘錢學森早在十多年前,美國就授予他上校軍銜,我們共產黨人為什麼不能讓他當將軍?我看錢學森同志身負重任,又是世界工程控制論的創始人,論他的資格和貢獻,至少應授予中將軍銜。此事你回去和彭老總商量一下,必要時開個軍委會,我也參加,把這個事定下來。’”毛澤東想了想,說:“恩來同志考慮得很周到。我想錢學森同志作為工程控制論的創始人,至少也得授予中將軍銜。”

就這樣,作為科學家和工程控制論創始人的錢學森,經過毛澤東批准,穿著威嚴的將軍服,戴著中將軍銜,參加了中蘇關於軍事尖端技術的談判。

研製飛彈幕後:有人曾認為搞“兩彈”錯誤

中國一大批航天科研工作者為共和國在今天能夠站在航天大國的位置,奉獻了全部的才華、青春甚至生命。尤其是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眾多科學家,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錢學森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了研製飛彈的幕後經過:

1955年秋末冬初,我回到祖國不久,開始在科學院工作,之後去東北去學習。在哈爾濱,陳賡接見了我,還吃了頓晚飯。陳賡問我:“中國人能不能搞飛彈?”我說:“為什麼不能搞?外國人能搞,我們中國人就不能搞?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陳賡大將說:“好!”事後人家告訴我:陳賡那天上午從北京趕到哈爾濱就是為了晚上接見我,我聽了很感動。

後來,他也是很積極,有一次葉帥在家請我們吃飯,我愛人也去了,陳賡也在。吃完飯,大概是星期六晚上,他們說找去,就在三座門跳舞。我們跑到那兒,等一場舞下來,走過來,葉帥、陳賡他們與談話。後來大概就談定了,交給我一個任務,叫我寫個意見——怎么組織一個研究機構?後來我寫了一個意見,又在西花廳開了一次會,決定搞飛彈了。那天開完會,在那兒吃了一頓午飯,桌上有蒸雞蛋,碗放在那邊,還特意盛了一勺給我。

我們體會,中國在那樣一個工業、技術基礎都很薄弱的情況下搞“兩彈”,沒有社會主義制度是不行的,那就是黨中央、毛主席一聲號令,沒二話,我們就乾,而直接領導者、組織者就是周恩來和聶帥。

我們的科技人員愛國是一貫的,是有光榮傳統的。聶老總有句評語說:“中國科學家不笨!”的確如此。我還要說,中國的科學家聰明得很!而且中國科技人員都是拚命乾的,外國人少有像中國人這樣拚命乾的。

…………

曾經一段時間有那么一些誤解,認為搞“兩彈”是個錯誤,花那么多錢,沒有用來發展生產。這還不是個別人的意見。我總是解釋說:“不是這樣的。首先,我們搞‘兩彈’花錢比外國少,因為有黨的領導,具體就是周恩來和聶帥在領導我們。再就是中國科技人員的優秀品質,所以完成了這個任務,損失最小,花費最少。”

當然,也不能說我們沒有錯誤,也不是說一點冤枉錢都沒花。中國的工業、科技那樣落後,我還算是在國外接觸了一點火箭、飛彈的,但是一知半解。所以說不是沒有犯錯誤,不能說一點錢沒浪費,這是學費。但是總的看要比國外好得多,原因就是上面講的兩個方面。我還說:“你說不該搞,那好;如果不搞,沒有核子彈、飛彈、人造衛星,那中國是什麼地位?你要搞經濟建設也不可能,因為沒有那樣的和平環境。

淡泊名譽:不稀罕外國頭銜 曾請辭“院士”

《人民日報》早前曾刊載塗元季的文章回顧錢學森請辭“院士”稱號的一段往事。

錢學森對中國院士和外國院士這些榮譽稱號卻看得十分淡漠。美國科學院和美國工程院曾邀請他去美國,擬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均被他拒絕。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中美關係得到進一步改善,兩國之間的科學技術交流和科學家互訪逐漸增多。在這種形勢下,一些美國著名科學家和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不斷向錢學森發出邀請,請他到美國訪問。並表示他們和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討論過錢在美國的工作,認為他成就卓著,舉世公認。如果他應邀來美,將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工程院院士榮譽稱號。

1985年,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基沃思訪華,他在會晤原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時表示:錢學森在美國工作過20xx年,對美國的科學技術進步特別是軍事科學的發展,做出過很大貢獻。在研究過聯邦調查局的歷史檔案後,十分清楚,麥卡錫黑暗時期的美國是欠錢學森的債的。我們現在感到很難過。美國政府對錢學森橫加迫害,是沒有道理的。錢的遭遇和美國“核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情況很類似(奧在麥卡錫時期被誣為“蘇聯間諜”而受審;上世紀60年代美國以授予他“國家勳章”的形式為其“平反”)。美願邀請錢學森訪美,並由政府和有關學術機構表彰他對科學的重要貢獻。如錢不去美訪問,美方可派美國科學院院長普雷斯來華,授予錢學森“國家勳章”,表彰他的貢獻。

後來,當錢學森正式接到國防科工委、國家科委和外交部三家的聯合請示件以後,他明確表示:“這是美國佬耍滑頭,我不會上當。當年我離開美國,是被驅逐(deport)出境的,按美國法律規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國的。美國政府如果不公開給我平反,今生今世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所以,美國人給他再高的榮譽,錢學森也不稀罕。錢老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那些外國榮譽頭銜!”

1957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十分珍視中國科學界給他的這一榮譽,並積極參加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各種學術活動。但到晚年,當他行走困難,不便參加學術活動以後,便給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寫信,主動申請辭去學部委員的稱號。但中科院學部大會主席團討論後,並未同意其請辭報告。

1998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對院士制度進行改革,80歲以上高齡的院士改為“資深院士”,不再參加院士的日常活動。錢學森對這一舉措十分贊成。當有人再稱他為“院士”時,他會認真地加以糾正,說:“我已經不是院士了,而是資深院士。”

青梅竹馬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軟禁中相濡以沫

在中國科學院宿舍區一排老舊的紅磚樓群中,有一座普通的小樓,這就是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和中國“歐洲古典藝術歌曲權威”蔣英夫婦的家。走進這個家,滿眼都是藏書,在屋中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一架德國製造的黑色大三角鋼琴。這架琴記錄了這對夫妻摯真的情感、至誠的追求、至上的奉獻……

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和蔣英的父親蔣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學生,兩人回國後都在北京供職,因此兩家來往甚密。蔣英5歲時,從蔣家過繼到錢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錢學森和蔣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薰陶和親職教育。蔣英兒時喜愛唱歌,頗有音樂天賦。1935年,蔣英隨父親到歐洲考察。1937年,蔣英考進柏林音樂大學聲樂系,從此開始了她在歐洲學習音樂的漫長旅程。而錢學森,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對藝術也很熱愛。書法、繪畫、寫作、小品盡顯才藝。

1935年錢學森赴美留學,10多個年頭,錢學森與蔣英彼此沒有來往。然而,當蔣百里赴美國考察把蔣英在歐洲的留影拿給錢學森看時,照片上那動人的微笑和兒時就依稀可見的美麗,在錢學森的心裡掀起了微瀾。

這年的舊曆七月初七,是錢學森刻意選擇的良辰吉日。錢學森終於下定決心,向蔣英求婚。1947年,錢學森與蔣英在上海喜結良緣。這年9月26日,錢學森買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鋼琴,作為送給新婚妻子的禮物。

在美國整整5年的軟禁生活期間,錢學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蔣英彈一把吉他,兩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內音樂,以排除寂寞與煩悶。雖然說竹笛和吉他的聲音並不那么和諧,但這聲音是錢學森夫婦情感的共鳴,它是一種力量,它代表了這對不屈的夫婦的一種意志,一種品格,他們從這音樂中領悟到的是一種發自心底的信心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