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走邊疆作文

蜿蜒曲折的梅嶺古道,不僅有馱鹽的、負銅的馬幫鈴聲陣陣,驚動嶺上的燕雀別枝;也有背著包袱的讀書人,睜著一雙清明俊慧的眼睛,穿過萬株梅林,走向煙波浩渺的北方。嶺南的學子們,腹中貯藏著經綸,腦海堆積著詩書,提前大半年,有的甚至提前一兩年,翻山越嶺,餐風露宿,趕往長安國子監,參加科舉考試的北選,以求在帝國的宦海里大顯身手,展示平生所學。

一個地方只靠輸血,經濟文化必然是落後的。和人一樣,只有能夠獻血了,才稱得上健康。嶺南在人才方面,一直靠中原輸血,無數學富五車的學者詩人,在貶謫地勤勞為政,勸學育人,提高了南疆的社會發展水準。唐王朝為了全國相對平衡的發展。在每年一度的正常科舉之外,還設定了專對嶺南的加恩科舉,選拔地方適用的人才,與正常科舉北選對應,俗稱南選。嶺南的科舉制,正是在南選的促進下,蓬勃發展起來,學子越來越多,並且為朝廷反哺了許多經國治世的人才。據考證,有唐一代,包括張九齡在內,嶺南共出進士49名。這些土生土長的人才,和朝廷貶謫的官員一樣,為嶺南的發展和與中原的交流做出了貢獻。

49名進士中,有一名來自大唐疆土的極南邊,愛州日南縣人,即今越南的中北部清化省安定縣。他叫姜公輔,唐德宗在位時登進士第。他離開今天屬於越南的那塊故土,辭別妻兒,在朝廷為官,直到位尊宰相之位。

姜公輔死於泉州,墓地在南安市豐州鎮旭山村九日山東峰東南麓。墓前有石翁仲、石獅、石羊、石望柱各一對,四周是青翠蒼勁的古木,肅然森嚴。泉州是他的隱居之地,他在這裡獲得了最後的安息。前些年他的越南後裔要來泉州,和中國後裔一道祭祖,當時國內很多報刊、論壇發了這個信息。標題都有譁眾取寵的傾向。什麼唐朝宰相姜公輔是越南人,什麼外國人當上了中國的宰相,什麼唐代中越文化交流與姜公輔......好像在封建時代就有了國際主義,這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長安,把知識和生命獻給了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事業。

真實的情況是,唐朝恢宏大度,包容天下,確實有外國人在中國做官。據統計,多達三千外國人擔任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界到軍界的要職,也有的成為宰相。比較有名的:

哥舒翰,突厥人,玄宗時授右武衛員外將軍,充隴西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

阿史那思摩,突厥人,太宗時授右武衛將軍,逝世後,贈兵部尚書、夏州都督。

契苾何力,鐵勒人,太宗時授鎮軍大將軍,行左衛大將軍,徙封涼國公,死後贈輔國大將軍、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阿倍仲麻呂,日本人,中國名晁衡,居留唐朝五十年,曾安南都護、鎮南節度使等官職。

崔致遠,新羅人。於僖宗朝一舉及第,授宣州溧水縣尉,後為淮南從事,又為侍讀兼翰林學士,知瑞書監。

高仙芝,高麗人,玄宗時官至武威太守、河西節度使。

卑路斯,波斯王子,國亡來唐,高宗時官拜右武衛將軍,中宗時又拜左威衛將軍,卒於唐。

李彥升,大食人,宣宗時一舉中第,受翰林學士。

然而,姜公輔不是外國人,他是純粹的中國人。他來自於唐朝的日南縣,不是另外一個國度。不能把現代的嶺南與歷史上的嶺南混為一談。唐時的嶺南,包括了越南北部中部,是普通的中國郡縣。朝廷對嶺南的管轄力度,遠遠高於雲貴的一些羈縻州縣。嶺南的官員都是朝廷指派的官員,嶺南的人民也是大唐的國民。姜公輔在策論中談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戎狄輕而寡信,貪得無厭,對之難以禮義和,恩澤撫;主張充實國力,加強國防,發展經濟,廣攬人才。只要國家強大,則不必以邊患為慮。從文中可以看出,他沒有一點外國人的覺悟,處處以中國人自居。

至於他獲得越南國籍一事,則在百年後才發生。大唐轟然倒地,金甌摔成十塊碎片,紅河流域又在南漢這塊碎片裡裂開,濺得老遠,致使宋朝收拾舊山河時忘了撿回來,姜公輔留在日南縣的後裔才成為越南人。此時他本人墓已拱木,自然不知。

他中進士後初為校書郎、授右拾遺,後召入翰林院為學士,兼京兆尹戶曹參軍。因才高有器識,每有提議和見解,德宗多半聽從,他的政治生命越來越光明。公元783年,是唐王朝的多事之秋。安史之亂雖然平息將近二十年,國家仍然一團糟,中央法令出不了長安。越來越跋扈的軍閥,把唐德宗當成一具木偶,只要稍不滿意就舉兵造反。唐德宗削藩,在節度使中引起反彈,中原地帶爆發了“二帝四王”之亂。姜公輔堅決站在中央政府一邊,擁護國家政令統一,反對分裂割據。他對唐德宗幾次出謀劃策,都證明了他才謀過人。德宗不聽從,每次都遇到危險,反之,則諸事順暢,於是在奉天拜姜公輔為宰相。

姜公輔受命於危難之時,扭轉了奉天之難的被動局面,正待大顯身手,重建大唐的輝煌時,卻被迫告老歸田。滿腔的熱血付之東流,滿肚子才學懸於空山,令人感慨萬千。他來自邊遠地帶,性格耿直,不會溜須拍馬,即使他精通儒典、有經世之才也沒用。封建社會說到底是個家天下,皇帝是一家之主,擰著皇帝的脖子不想有好果子吃。德宗在逃難期間,他最喜愛的長女唐安公主死於途中。德宗悲痛之中下詔厚葬。姜公輔進諫:長安還沒有解放,公主宜薄葬,錢財要用在將士們身上。德宗大怒,斥責他賣直取名,罷為左庶子,後又數次貶謫。僅僅擔任半年宰相的姜公輔心灰意冷,跑到泉州九日山隱居,編篡姜氏家譜起來。直到十三年之後,新皇順宗即位,又啟用老臣,任命他為吉州(在江西)刺史。然而,年老體弱的他已經走不出巍巍大山了。

在人才輩出群星閃耀的大唐,姜公輔是直臣,卻不是很有名的人物,留下的文墨也很少,只有一策半賦。然而在越南,地位非常之高。 所寫之策譽為越南人撰寫的最早政論,所寫之賦譽為越南千古文宗。《白雲照春海賦》後半篇遺失,僅存前半篇三百餘字。此賦以鮮碧空鏡春海為韻,描寫白雲春海的景物之美,氣勢之盛,抒發了作者的志趣情感,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但從思想學術史的角度來看,《對直言極諫策》的價值要遠遠高於《白雲照春海賦》。從此策不但可以看出姜公輔漢文的功力之深,而且可以窺見他的政治思想和學術觀點,還可以從中了解唐德宗即位初期的某些心態以及全國形勢的部分側面。

越南安定縣定成鄉,建有姜相祠,他被封為上等福神而受到祭祀。祠今尚存,屬於越南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祠橫匾題狀元祠,門聯云:風雨已摧公主塔;海雲長照狀元祠。狀元是後來越南美溢的,姜公輔是進士。不過古代的狀元和如今的神童一樣,大都成名後銷聲匿跡,很少有人轟轟烈烈過完一生。姜公輔能以半年的璀璨照亮史冊,也算得學超所值。

時值初冬,梅嶺古道的梅花又要開了。在紅白相間的梅林中,再也沒有馬幫,也沒有踽踽獨行的書生,只有一群群指點千古的遊客,踏上生長著青苔的石階,望斷北飛雁。姜公輔們再上京都,只需坐上八個小時的京廣高鐵,就能一慰平生。可惜,他故鄉的那片土地,已經跟京都沒有關係了。假若姜公輔九泉之下有知,也會感到失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