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審題方法

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最重要的命題形式之一,而新課標下的高考,雙則或多則材料作文更是備受命題專家青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材料作文審題方法,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材料作文審題方法篇1:分析關係法

【材料】一位大學生,在校花銷吃緊,寫信向在鄉下種地的父親要錢。信只有三個字——“爸:錢。兒”這封三字信傳開以後,人們議論紛紛。請以這位大學生同學的身份就此給他寫一封信。

【分析】這則材料的中心內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其正常關係是骨肉關係、親情關係,可是在兒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錢”連線關係外,再也沒有其他,甚或一兩句問候語。說明兒子與父親是一種不正常的關係,究其原因是兒子缺乏禮貌,缺乏孝心,缺乏對在鄉下日夜操勞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學同學的身份給他寫信就要勸導、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從此入手,就會在“花銷緊”要節約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

材料作文審題方法篇2:多向輻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較散,常常會出現許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對於這樣的材料,審題時學生可以採用多向輻射的思維方法圍繞材料展開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著眼於甲事物立意,又可以著眼於乙事物立意,還可以著眼於甲乙兩事物的關係立意;既可以聯繫事物(對象)的正面立意,還可以聯繫其側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xx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數學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第二十四屆國際數學大會開幕式。

在誕生過張衡與祖沖之的華夏古國召開這樣的大會是我們祖國的一大盛事。大會名譽主席——97歲的陳省身教授坐在輪椅上發言時,身邊的xx欠身為他調好麥克風。陳省身在發言時含蓄地說:“中國數學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會頒發了數學領域與計算機理論運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獎“菲爾茨獎”與“內萬林獎”。三位獲此獎項的都是“老外”,他們都只有36歲,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這則材料,學生可以採用多向輻射法進行立意。(1)從主席欠身為陳省身教授調整麥克風的細節出發立意——我們國家以及國家領導人非常尊重知識和科學,對科學家更是充滿無限敬意。(2)從獲獎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國的科學工作者任重道遠,我國還需要再次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3)從三位獲獎者全是36歲的角度立意——我國在科學領域也要“年輕化”。

這樣提煉出多個立意後,學生應該擇優進行寫作。

【材料】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於是有人對他們說:“你們將會貧窮不堪了。”這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國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國人是披髮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窮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橫向立意: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順著原材料所告訴讀者的指向去考慮。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脫離實際。這種立意的好處是能緊扣材料的基本傾向、主要觀點,因而不會出現偏題、走題的現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問題倒過來想想,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

因為越人赤腳、披髮,鞋帽就大有市場,就會得出魯人未必會窮的結論。這就要求魯人敢於嘗試、敢於冒險、敢於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聯想,進行恰當的推理、引伸。

“虧本生意做不得”,“無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觀點。

4、類比立意:就是通過聯想,把材料的已知內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內容由此及彼地聯繫起來考慮,找出其中的相似點。

辦企業、做生意,要根據當地的生產、消費、風土人情等情況,也要根據需要與可能,那么就要求我們考慮動機與效益,又要揚長避短,才能生財有道。

材料作文審題方法篇3:明確褒貶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語句常常蘊含著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審題時學生必須充分捕捉這些語言信息,細緻體會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根據命題者的感情傾向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漢市的珞珈山,是武漢大學的所在地。山上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園。每年的櫻花時節,遊人如織。總見一些青年朋友穿著和服在櫻花叢中攝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漢留學的韓國青年見此大為不解,她對她的導師說:“他們為什麼要穿著和服去照像呢?我們韓國也有櫻花,但從沒有人穿著和服去同櫻花照像。”她的導師苦笑了一下,無言以對。

【分析】這則材料從導師的“苦笑”“無言以對”來看,表現了導師對那些穿著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滿和鄙視。導師的心聲體現了命題者的意圖,也體現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評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國青年,批評他們崇洋媚外,民族尊嚴淪落,國家觀念淡薄。這則材料所涉及的對象有四個:一是遊人,二是中國青年,三是韓國青年,四是導師。這四個對象表現為材料的四個角度。而最能表現題旨和意圖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個角度中,假如從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閉的表現,由此而論證中國要走向世界,要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就必須解放思想。這個文意,雖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題旨和命題者的意圖。所以,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角度與題旨的關係。如果一味求新,“反彈琵琶”,只會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個麵包師長期從他的鄰居——一個農民那兒購買黃油。有一天,他竟然發現黃油的分量不足。以後,他定期稱量,每回都是這樣。於是,麵包師把農民告到了法官那裡。農民在法官面前辯解說:“麵包師向我購買黃油的同時,我也一直從他那裡購買同樣重量的麵包,並且以他的麵包作為稱黃油的砝碼。如果我的砝碼不準,那不是我的過錯,而是他的過錯。”麵包師聽後啞口無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