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不完美作的材料作文:因瑕而真,因瑕而美

編者按:花因開敗而顯真,而突其美,月因圓缺而顯真,而有其美,人因缺處而顯真,而顯其美。因瑕而真,因瑕而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因瑕而真,因瑕而美。

因瑕而真,因瑕而美

文|劉穎

曾於芳叢綠林中采紅擷翠,每見枯葉敗落,既又蕭索冷清之感,反覺新陳代謝,真實之美。

葉落,乃是自然之景,比起花開不敗,這自然代謝更顯的尤為真實。正因所謂落葉之瑕,更覺真,愈覺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瑕而美,因瑕而真。

諸葛亮於夜暮提筆道:“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機智聰慧如他,在世人完美眸色中竟也有受命以來誠惶誠恐、惴惴不安。仿佛如美人臉上的一顆痣般。但讀者並不會因此而厭惡這顆“痣”。正因為這顆“痣”,這點瑕疵,反覺得諸葛亮是人而非神。因此,於其人物形象,又多了分真實,多了分美感。構想,若少了份惴惴不安,儘是諸葛亮的完備謀略,宛若天神般存在,還會使讀者多出那一份人物真實之感,因瑕之美感嗎?想來,也只會評價一句:人物太完美,簡直不敢相信。

沒有所謂完美無缺,花仍有花開花落,月亦有陰晴圓缺。那份美,來自於真實,而真實往往來自於那份瑕疵。

美神維納斯因其斷臂之瑕,而顯真顯美;史湘雲因吐不清“二”、“愛”之音而更顯性格形象;黑鏇風李逵因其粗魯無禮之瑕而更顯可愛……人們並未因這份瑕疵而去唾棄他們,正是因為這份瑕疵,反讓人們覺之更真,更美。

如美人如花嘴角之痣,有人言痣毀美人臉,而我卻言,正是這顆痣,美人才真,美人才美。

忽然想起曾國藩“求闕閣”來。求闕,求缺?這“求闕”二字著實令人深思。為何求缺?因缺而顯真實;為何求缺?因缺之真而欲佳其美。正如花葉有乾枯、凋謝之跡才是真,正因這份真,更具真花可充假花之美。

古人尚知求缺,為何今之眾人偏掩飾瑕疵。還好,沒有什麼缺點成了偽裝的印象,化學試劑粉面唇彩充斥鼻息。人與人的關係日趨益遠,不再有存在真實之感,人本真之感,感觸不到人性之美,人之真、之美,去哪裡了?

花因開敗而顯真,而突其美,月因圓缺而顯真,而有其美,人因缺處而顯真,而顯其美。

因瑕而真,因瑕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