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孝老愛親事跡材料

孝老愛親,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小編整理了農村孝老愛親事跡材料,歡迎欣賞與借鑑。

農村孝老愛親事跡材料【篇一】

孫xx,女,1969年1月26日出生於武功縣代家鄉南留村一個貧困家庭。她於1993年1月嫁給張留村村民吳福建為妻,公公婆婆均已年老,身體常年患病,經常去醫院治療,家裡負債累累,非常貧窮,她不但沒有嫌棄體弱多病的公公婆婆,相反一心一意照顧老人,伺候老人的衣食住行。

1995年,她結婚兩年多的時候公公因病徹底癱瘓在床,她毫無怨言,心甘情願地承擔了照顧老人的重任,不嫌髒,不怕累,為公公洗衣服,收拾房子,端屎倒尿,做飯,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是她從不喊累,一心承擔起家裡所有的家務。對於這樣一個結婚不到兩年的新媳婦,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高尚品德,街坊鄰里都對她豎起大拇指,親切地稱呼她“張留村的好媳婦”。1998年被鎮上評為孝老愛親好兒媳。

20xx年,公公病故,村裡的民眾都說,老人實在有福氣,這輩子遇到這么善良孝順,識大體,顧大局的好兒媳,堅持十六年如一日地細心照料老人,使老人老有所依,病有所靠。使老人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日子能生活的更舒心、安心。在長達16年的歲月里,孫xx從來沒有說過一個髒字,沒有任何怨言。好多鄰居都對她說,“你是媳婦,沒有必要這么不顧一切地伺候阿公,這都是他女兒應該盡的義務”,但是孫xx的回答每次都讓鄰居們感到無地自容,她會說,我既然嫁到吳家,就是他們家的一份子,就應該像親生女兒一樣照顧老人,贍養老人是每一個做兒女的應盡的義務。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丈夫長期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家裡,家裡的大小事務全由她一個人打理,婆婆年老體弱,患有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腦血栓等疾病,行走不便,孫xx既要照顧兩個孩子上學,還要伺候婆婆的衣食住行,同時還要兼顧地里的農活,送走了久病多年的公公,緊接著又肩負起照顧婆婆的重擔,長年累月的高負荷體力勞動雖然壓得她有時候都快喘不過氣,但是並沒有打垮她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直面困難的堅強心靈。

她每天堅持給婆婆梳頭髮,農閒的時候就想辦法做些有助於婆婆疾病的營養品給她吃,陪她做康復鍛鍊,擔心老人晚上睡覺不踏實,乾脆搬到婆婆屋裡陪她一塊睡覺,婆婆逢人就夸:“會歌是個賢惠媳婦,比我的女兒還親,我們吳家上輩子積德了才會有這么好的兒媳婦”。她無微不至地照顧身患多種疾病的婆婆,鄉親們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正因為孫xx身上的這種正能量,在她的感染和影響下,兄弟姐妹團結友善、相處融洽、家庭和睦,整個大家庭長尊有序,形成了老人關愛子女,子女孝敬老人的良好家庭氛圍,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恪守孝道,盡心盡力贍養老人,她的兩個孩子也在母親的嚴格教導下,十分孝順懂事,經常幫著媽媽照顧奶奶。

結婚二十三年來,她侍奉公婆,端水送羹,洗腳擦身,無微不至;多年來,她對公公婆婆和言細語,依順細膩,體貼入微。她的事跡就象小巷裡的更聲,平淡而悠深,訴說的是綿綿延延的親情歷經歲月錘鍊後的厚朴和甘醇。

在公公的眼裡,她是甘願奉獻,不求回報的好兒媳;

在婆婆的眼裡,她是“貼心棉襖”;

在孩子們的眼裡,她是“了不起的媽媽”;

在鄰居們的眼裡,她是“翹大拇指的好媳婦”;

在親戚朋友的眼裡,她是“孝心獻給長輩”的模範;

在許多人眼裡,她是“我身邊的文明之星”……

她說,侍奉公婆,撫育兒女,是我該做的份內事,這世上沒有趟不過去的關,有苦才有甜,現在我每天都是好日子。

農村孝老愛親事跡材料【篇二】

武xx,女,現年47歲,系西山煤電杜兒坪礦多經公司金屬製品廠的一名普通女工。在大力提倡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武xx同志以孝道為先,以奉獻為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女、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的神聖職責,在貧苦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給不富裕的家庭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從結婚伊始,武xx就和婆婆公公在一起生活,同住一個屋檐下,同吃一鍋飯。她說:“公婆年歲都大了,他們一輩子經歷的苦難實在太多太多,吃盡了苦、受盡了累,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們,現在正是需要我們照顧他們的時候了。”從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日子過好!哪怕千辛萬苦,哪怕遭受再大的困難和挫折,也決不灰心!要和丈夫一起用勤勞的雙手,努力工作,建設一個溫暖幸福、和諧美滿的家庭,讓公婆安享晚年,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結婚後,她精心贍養著四個老人,還要上班掙錢貼補家用。婆婆患有食道癌,身體很虛弱,吃飯也是大問題,她每天都給婆婆做細軟易咀嚼吞咽又有營養的食物,照顧婆婆生活。自己的母親又患有中風常年臥病在床,每天除了上班、照顧公婆、照顧孩子和丈夫,還要抽出時間去照看照看母親,為母親洗衣擦身,端屎端尿。就這樣維持著艱難的生活,卻從未想著要放棄。20xx年,公公突發腦溢血,癱在了床上,這給這個家庭和她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她雖只是兒媳婦,但也像女兒一樣,為公公洗洗漱漱,端屎端尿。但上天總是不盡如意,20xx年,公公再一次突發腦溢血,卻沒有搶救過來。她安慰著傷心的婆婆、丈夫和孩子,自己何嘗又不難受,畢竟在一個家裡共同生活了18年。接下來的日子裡,她更用心的照顧著婆婆的生活起居,也更用心的照顧著這個家庭。

老天似乎也總是不願意眷顧折翼的天使,20xx年,上天又和她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不幸的事情再次降臨。丈夫在礦井下工作的時候,發生了意外,生命雖躲過一劫,但卻導致左小腿的脛腓骨粉碎性骨折。這對於她,對於這個本來就多難的家庭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雪上加霜。看著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彈,臉色蒼白、神色痛苦的丈夫,她心裡的疼痛一點也不少於丈夫。在重重的困難和重壓下,她沒有被擊垮,沒有被嚇倒,更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用生命本能的鬥志,用她孱弱的肩頭,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因為她知道這個家庭不能沒有她,婆婆、丈夫、孩子們需要她、離不開她。在丈夫住院的日子裡,她整日整夜陪護在丈夫床邊,丈夫腿部傷勢較重,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她每日為丈夫端屎端尿、換洗衣物、擦拭身體,為了不讓腿部肌肉萎縮,天天給丈夫按摩。手術前後的那段日子更是日夜不眠。家裡留下才12歲的女兒和年逾80的婆婆互相照顧,她內心也很是愧疚。總是希望自己能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即使再苦再累也從無怨言。好在有大姑姐們的幫忙,使她能安心的照顧丈夫。上大學的兒子也很懂事,主動要去醫院替換母親照顧父親,可她卻總是在兒子第二天上午沒課的時候,偶爾同意讓兒子晚上來陪護父親,儘量不占用兒子的學習時間。而她回了家卻也沒時間休息,還要給婆婆和孩子洗洗衣服,收拾屋子,第二天早早就給婆婆孩子做好飯後,再帶著給丈夫的飯來到了醫院替換兒子。丈夫就這樣在山大二院病床上住了有一年的時間,她也日日夜夜陪了一年。丈夫的腿部在拆了冰冷的支架後轉回了礦務局醫院,離家近了,也好些了,能拄著拐杖下床了後,她就每日奔波在家和醫院之間,照顧著婆婆、女兒和丈夫。丈夫被鑑定為8級傷殘,喪失了主要勞動力,無法繼續工作,她知道後,一邊照顧著這個家,一邊拚命工作,辛苦掙錢養家。忙裡忙外,儼然成了“一家之主”。

她對孝的理解是:人的一生可以錯過很多東西,但萬萬不能錯過回報父母恩情的機會,老人把兒女養大不容易,兒女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應該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價。如今,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丈夫身體健康,孩子們陽光上進,父親和婆婆晚年生活幸福。

只要愛心無涯,孝心永駐,就能使每個家庭和諧美滿,社會的穩定發展就有了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