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是什麼節

中國農曆正月初七,農曆節日。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七日”等。民俗專家介紹說,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作為古老節日,人日在我國至少有20xx年以上的歷史。

人日的起源來自古老的神話。《莊子·應帝王》記載,古時候有倏帝、忽帝和混沌3位神仙。倏和忽常去混沌家做客,受到了熱 情的款待。兩人為感謝混沌,告訴他說:“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混沌按照此說在自己身上一日鑿一竅,七日鑿好。

為什麼是“人的生日”?

傳說女蝸初創世, 遠古時期地上並沒有生物,於是女媧在七天內每日創造出一種生物,前六天創造出了雞、狗、豬、羊、牛和馬,到了第七天才創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後來人們將這幾種生物的生日移到了農曆一年的開頭幾天,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並在相應的日子裡舉行紀念活動,這就是“人日節”的來歷。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伏羲、女媧是我國古代傳說中人類的祖先。據說伏羲曾教導人們從事農、牧、漁業生產,女媧曾教導人們婚姻嫁娶的人倫禮法。根據中國古代男左女右的禮俗,伏羲在左,左手執矩,女媧在右,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他們手中拿的規和矩,既是生產工具,又是社會秩序的象徵。

正月初七“人日節”的流傳與記載。

相傳這一天如果天氣晴好、人事和悅,就意味著新的一年裡人丁興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這一天有孕婦分娩則更為喜慶。

民俗專家進一步介紹說,我國從漢代開始就有“人日節”的習俗,魏晉時已十分流行。隋唐時期,人們相當重視“人日”,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如為思念故友,唐代高適寫下了“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佳句。

人類的繁衍至關重要,所以人們對“人日節”特別重視,這就形成了眾多節日活動。在江南一代,“人日”習俗是以七種菜做成羹作為節令食品。“羹”與“更”諧音,意味著更新之意。如果說元旦代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那么“人日”就是代表人類生活的更新。

除了食菜羹之外,“人日”還要戴華勝。《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初七為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用五彩的絲織品剪成人形,或把金屬箔刻成人形,貼在屏風上。婦女還要把這種剪刻的人形戴在頭髻上,作裝飾避邪。因此,“人日”也稱“人勝節”。

此外,在我國一些地區還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在古代社會,“人日節”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全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當人類能把握自己的命運時,“人日節”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慢慢地消逝了,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習俗還是被保留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