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行囊即走四方初二作文

篇一:游黃山

暑假,我有幸遊覽了天下第一山——黃山。

素聞那千峰雋秀、萬壑藏雲的黃山,不僅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稱於世,還以那七十二峰、二十四溪、十六泉、飛瀑、岩洞等勝景而吸引著遊人。許多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又給黃山染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下了汽車,就見逍遙溪水清澈見底,兩岸青松翠竹,樹影婆娑。仰首望去,峰巒聳立雲天。聽人說倘遇宿雨初晴的日子,就能看到雲霧像美麗的輕紗,時而填滿千峰萬壑,成為海天一色;時而推出萬座峰巒,顯得蒼渾深遠。可惜我們未能得見。穿過觀魚亭,登上桃花峰,一處飛瀑從峰上的洞口飛濺而下,好像珠簾垂掛在洞前,因而得名“水簾洞”。我們拾級而上,享受著沿途如畫的奇景。第一個小憩的地方是慈光閣,閣的四周群山環抱,茂林修竹掩映,環境幽靜清涼。路過立馬橋,絕壁上刻著幾丈高的大字:“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顯得剛勁有力。在橋上可看到青鸞峰腰上的冰川擦痕,抬頭還能遙望天都峰上的“鯽魚背”。

走了一路,又累又渴,就在天門坎小憩一會兒。這裡山巒奇秀,怪石嶙峋,“金雞叫天門”、“天鵝孵蛋”、“松鼠跳天都”、“五老上天間”等怪石,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特別是天梯旁亭亭玉立的石人,像一古裝仕女。她正面有塊矮小的岩石,像一位跪地下拜的童子。啊!那是聞名於世的“童子拜觀音’。還有那些在波瀾壯闊的峰海中正爭相崛起的怪石,好似無數明珠撒落其間,使黃山越發顯得綺麗動人。這些奇石千姿百態,逼真有趣,似人,似海,似禽,似獸,簡直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有的氣勢磅礴如“鰲魚戲海”;有的小巧玲瓏如“孔雀開屏”。過了“天上玉屏”,就見一巨石橫架於兩山間,白雲浮騰,稱之“天橋”。過了天橋就是天都峰最驚險的一段——“鯽魚背”,長十幾米,寬不到一米,兩邊懸崖絕壁,曾有:飛鳥難落腳,猿猴愁攀登”的佳句作證。一上“鯽魚背”,雖有鐵索保護,我們還是小心謹慎,惟恐一失足成千古恨。這時我們頭頂藍天,腳踏煙雲,俯瞰群峰,有的矗立天際,有的沉入“海底”,腳下雲霧像潺潺的溪水,歡快的鷹雀在眼底飛翔。登上天都峰頂,看到“登峰造極”的石刻。不錯,極目遠眺,雲山相接,江河一線;俯視群山,千峰秀色,松濤呼嘯,如驚濤拍岸,頓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游罷天都峰,經原路返回峰腳,穿“一線天”,過“蓬萊三島”。在玉屏峰上有一棵破石而長、壽逾千年的古松,仿佛在向我們揮手致意,這就是馳名中外的迎客松,它是黃山的象徵。松多是黃山的特點,素有“無峰非石,無石不松”之美稱。黃山松針葉短粗而稠密,頂如平削,乾曲枝虬,常年蒼翠。它們或立,或臥,或仰,或俯,百態千姿,引人入勝。那陪客松、送客松、望客松、探海松等都神奇而秀麗。特別是在北海散花塢中,有一石峰矗立於松濤中,像一枝粗壯的毛筆,其“筆端”有一奇松從石縫中盤鏇而出,宛如一簇盛開的鮮花,所以稱為“夢筆生花”。目睹此景,不少遊人連聲贊道:“妙!妙!妙!”黃山松不僅有奇特的形態,壯觀的氣勢,還有更令人嘆服的堅忍不拔的性格:不怕風霜,不畏嚴寒,鬱鬱蒼蒼,四季常青,而且只需少量沙土,就能頑強生長,盤根錯節,青春煥發,多姿多彩!這既頗具哲理,又那么富有詩情畫意。

離開文殊院,告別迎客松,穿過百步雲梯,來到“雲海”。一股山風吹來,雲霧時而消失,時而聚攏,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時而迴旋,時而舒展,變幻無窮,綽約多姿,恰似身纏絲絹半遮面、婀娜多姿惹人愛的少女,而自己也仿佛置身於雲霧繚繞的“仙境”中。俯首望去,眼前卻又是另一番景象:雲鋪深壑,絮掩危岩,汪洋無際,真是“妙在非海,而確又似海”了。那遠近大小的峰巒,隱現於雲霧之中,似海中“島嶼”。那虛無縹緲的雲霧,隨氣流快慢緩急,忽兒平靜,忽兒蕩漾,拍打著無數暗礁島嶼,使人如置身於“祥雲縹緲繞靈鷲,霞光噴射沖鬥牛;奇花異草馨瑤池,龍吟鳳舞度千秋”的幻境之中。

難怪陳毅元帥在飽覽黃山之後,讚不絕口,把黃山推為“天下第一山”哩!

篇二:水做的周莊

一下車,便到了一個水的世界,滿眼的水,綠綠的,周莊便真的是水做的了。

早聽說過周莊已有九百餘年的歷史,不然,水怎么如此得碧綠、怎么如此得多情,怎么如此得滄桑……

在周莊,有什麼事情可以比得上在小河裡行舟更有詩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的河道中緩緩滑行。一支彎曲的木櫓,在水面上悠悠攪動。倒映在水中的拱橋、小樓、樹木以及天上的飛鳥,都在船娘嫻熟的技巧中,織就為水中的彩帶,配以水中的雜草和綠萍,更是人間織就的極品了。船偶爾駛過小橋,有農家姑娘在雕刻的鏤空的石欄旁唱多情的吳歌,岸邊不時有淘米、洗菜的農人。周莊,於是就有了靈動的水韻。

船行進在“井”字型的河道中,緩緩的,船後是一抹船的軌跡,碧綠的水被劈開一款,就有了潔白的水紋,然後就又緩緩地合攏了。動作是那樣地輕柔,如同一個大方而害羞的姑娘。水在船下響著,緩緩的流水聲,配上木船的悠悠,槳聲的乃,加上石縫間滴落的水聲,仔細諦聽,這水聲的重重疊疊,如泣如訴,似講人間千年的故事。置身其間,仿佛處在現實的虛幻之中,耳畔從遙遠的天際傳來江南絲竹,裹萬般柔情,從心靈深處裊裊升起,物化為天際的樂章。

船在河中滑行,極緩的又是極穩的。河邊石駁岸中,有大小不一的船纜石,這是船家用來繫船的。它們鑲嵌在斑駁的石岸中,竟是一件件驚人的民間藝術珍品。它們的造型無一不洗鍊生動,它們被船家打磨成玉如意、怪獸、鯉魚等。這些藝術的珍品各顯姿態,栩栩如生。僅是這船纜石,就顯示了水鎮九百餘年的古樸和凝重。船行其間,如進入中古世紀,神秘而又古老。或許,它們也是船家的吉祥符吧,經過幾代人的打磨,成為水鄉人智慧的結晶和見證。

船行在幾千年的河道上,一些碑記、柱聯在眼前緩緩飄過,輕如煙雲的往事,在千年的古道中復甦了,我成為周莊千百年來的一滴水。

周莊,真的是水做的了。

篇三:三峽日記

10月2日晴神往三峽

我乘坐的遊船已向三峽進發。眼前這幅長江夜景圖引起我心中的興奮與激動,我久久地佇立在甲板上不願離去。從重慶出發時,太陽還放射著刺眼的光芒,而此時,滿天璀璨的繁星與遠方那座五光十色的長江大橋遙相呼應。歡騰的江水拍打著船舷,奏出一曲雄渾的長江進行曲。清涼的江風帶著水汽,在夜色中穿行,掠起我耳邊的髮絲,也載著我那顆無比快樂的心飛向了三峽。

10月3日晴小三峽

一覺醒來,才發覺三峽中的第一峽——瞿塘峽已經被拋在船後,有些掃興,強打精神換船去小三峽。

小三峽的美是一種清秀而神秘的美。翠綠的山,倒映在碧綠的水中,碧綠的水泛著幽綠的瑩光,幽綠的瑩光又折回到翠綠的山上。兩隻小獼猴穿梭其中,更有那綿延不絕的古棧道遺蹟和遠古的懸棺點綴,清秀而神秘的小三峽呀,原來同樣使人流連忘返!

10月4日(上)晴西陵峽

當游三峽變成坐在船艙里看電視時,你心裡會是什麼滋味?由於小三峽的耽擱,昨晚遊船只能在茫茫的夜色中穿過巫峽和西陵峽,當時我心中的神往和激動全然被失望和沮喪所取代。

不過我是這條遊船上的幸運者,因為我們從宜昌返回時,總算在白天盡情地飽覽了名聞遐邇的長江三峽!

船過葛洲壩逆流而上,寬廣的江面一下被兩岸連綿的山巒逼得很窄。江水湍急洶湧,好像她並不甘心就這樣被大山束縛,她想獲得自由,於是用盡全力向前奔騰,其氣勢攝人心魄。湍急的水流中不時出現的險灘與暗礁,更是西陵峽險峻的最好註腳。站在甲板上遠眺,遠處層巒疊嶂,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當我們的船逼近時,重重的山巒好像一道道巨大的門緩緩打開,讓我們盡情飽覽西陵峽這壯麗的畫卷。

10月4日(下)晴晚霞中的巫峽

船駛進了巫峽,兩岸的山一下子變得陡峭了。

巫峽是三峽中最秀美的一段,而紅紅的晚霞仿佛給這位美麗的姑娘抹上了胭脂,使其更為迷人,還增添了另一種風韻。

太陽將半邊臉藏在山後,卻留出另一半,這紅得誘人的半邊好像一位醉酒的老翁。霞光染紅了天邊的雲,鮮紅的雲霞又灑向遠近的山巒。紅霞映襯下的重山顯得層次特別分明,一層、兩層、三層……越遠越淡,越遠越淡,那最遠的一層與天化為一體。晚霞映在水面,有的地方泛著金光,有的地方又很暗很暗。江水帶著晚霞撫摸兩岸山石,又在山石上留下一層淺淺的紅暈。雲霞、江水、山石、草木在紅紅的世界中融為一體,好一幅鮮亮的山水重彩畫。

太陽沉到了山後,天邊的雲霞由鮮紅變成深紅,又由深紅變成紫色。群山上的淡紅色也褪了下去,變成了蒼綠,灰黑色的岩壁在其中若隱若現。江水素白的浪花仍然翻滾著,天色卻已經暗了下來。當遠方最後一絲紅色消退,巫峽就被淡淡的黑幕籠罩。一切色彩被掩蓋了,群山也只留下了起伏的輪廓,此時的巫峽完全成了一幅潑墨山水畫,神秘而幽靜。

10月5日晴遺憾與收穫

最終還是沒有看到瞿塘峽。原本想好好領略一下那鬼斧神工的陡峭山壁和狹窄無比的河道;想好好看一下怎樣雄壯的夔門和怎樣的“一線天”。可是這一切都在我酣然入夢時悄然錯過了。

帶著些遺憾總是好的,也許過分的完美會在時間的風化中變得平淡。其實這次旅遊已使我在視覺和思想上獲益頗豐。

再見了,綺麗的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