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寫作素材:名人的成長故事閱讀

名人的成長故事值得一讀,很多中外名人的成長故事充滿了勵志和榜樣帶頭作用,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給我們勇氣和力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名人的成長故事,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名人成長故事:從小愛動腦的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在20xx年代,他首先發現了我國存在的第四紀冰川遺蹟,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里。怎么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臥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裡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幹活。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采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穫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後來,李四光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官辦國小堂。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國小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成為國小堂一位優等生。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秘。

幾十年來,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並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名人成長故事:梅西的故事

他從小就喜歡足球,但10歲那年的一件事,卻給了他很大的打擊。當時他在紐維爾老男孩隊參加訓練。

一天下午,他所在的球隊和另外一個同年齡段的球隊進行足球比賽。好幾次,隊友都把球傳到了他的腳下,但由於過度緊張,他面對球門時竟閉上了眼睛,這樣造成的結果是球總是擦門而過。由於他的多次錯失良機,他的球隊最後慘敗。終場結束,他痛苦地閉上眼睛。

在更衣室里,好多夥伴把手指放在嘴邊,對他發出嘲笑的噓聲。他換下來的鞋子也被一個同伴拿走,往裡面吐口水,然後得意地給其他小夥伴展示,並現場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臭鞋大王”。他難受極了,心想也許自己根本就不是踢球的料,乾脆放棄算了。

他低著頭,心煩意亂,一個人孤單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忍不住哇哇大哭。

這時他看到一隻青蛙正好奇地看著眼淚汪汪的自己,他有些生氣,惡作劇般地朝青蛙撒了一泡尿。但他發現,在這個過程中,那隻受辱的青蛙一直保持著一個姿勢,仍鼓著一雙圓眼看著自己,沒有躲閃,沒有逃離。

他有些疑惑,也有些失落,怏怏不樂地回到家裡,把今天發生的一切都原原本本地告訴了父親。父親告訴他,一個人要想,就要像那隻姿態昂揚的青蛙那樣,正視不公,接受失敗。

那天晚上,他的心靈被震撼了,他內心的夢想開始復甦,他覺得那隻受辱而不屈的青蛙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他暗暗發誓:我也要在逆境中努力,進最好的球隊,成為像馬拉多納那樣的偉大球員,登上足球的頂峰,成為世界足球先生!從那天起,他每天踢球8個小時以上,有條不紊地堅持學習和訓練。教練的批評,隊友的指責,他都能坦然面對,自信地昂起自己的頭,一步步地走自己的路,他的眼裡只有一個目標:球門。

一年後,他遇到了的又一個坎。11歲的他被診斷出發育荷爾蒙缺乏,而這會阻礙他的骨骼生長。家裡的經濟條件難以承擔他的治療費用,但樂觀努力、積極向上、球技不斷完善的他受到了巴塞隆納球探的青睞。20xx年9月,年僅13歲身高只有140厘米的他受到邀請,去巴塞隆納試訓。試訓場上的他,像那隻執著的青蛙一樣緊緊盯著目標,連中三元。試訓剛一結束,俱樂部負責人就毫不猶豫地給他在俱樂部註冊並安排他去最好的醫院接受治療。在當年他參加的38場青少年比賽中,他一共打入31個進球。

世青賽一向被認為是才俊展示自己的舞台。當第15屆世青賽的大幕在荷蘭烏德勒支緩緩落下時,他,一位身高只有1.69米的阿根廷少年將一個巨人的背影留給了全世界。由於阿根廷隊在小組賽中的糟糕表現,人們都以為這支隊伍難以走得更遠,然而正是他的出色表現挽救了全隊。作為阿根廷隊的靈魂人物,他從淘汰賽開始一直處於世青賽的舞台中心,最終率領阿根廷U21青年隊獲得世青賽冠軍,他自己也獲得世青賽的最佳球員稱號。20xx年年底,在義大利體育報紙《全體育》組織的“金童獎”的評選中,他更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魯尼當選20xx年度的歐洲最佳新秀。

他的名字叫里奧·梅西,現為巴塞隆納的前鋒球員以及阿根廷的國腳,他被球迷親切地稱為“新版馬拉多納”,他用近乎完美的球技實現了自己的誓言。20xx年12月1日,梅西憑藉20xx-20xx賽季帶領巴塞隆納取得西甲、國王杯、歐洲冠軍聯賽三冠王的成績,擊敗C羅獲得20xx年歐洲金球獎。20天后,在蘇黎世舉行的第19屆國際足聯頒獎典禮上,里奧·梅西笑到了最後,獲得“20xx年世界足球先生”稱號,捧著金燦燦的獎盃,他微笑著說:“不要閉上眼睛踢球,要緊緊盯住自己的目標。只要努力,夢想就離你不遠了。”

讓我們記住梅西的導師,那隻遭受尿擊仍然仰頭鼓眼的青蛙。

集中注意力,拼上所有的力量,朝著目標不懈努力,矢志不渝,不在意別人的打擊和嘲笑,只要自己有目標,有無比積極的態度,不放棄,肯用心,終究會走出困境。這個世界會接納你,夢想也會一步步成為現實。

名人成長故事:張海迪的成長

1955年,張海迪出生在山東濟南。在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還不到6歲,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媽媽抱著玲玲,坐在醫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醫生的檢查。看完病後,玲玲感覺到媽媽的雙腿在抖動,卻不知是為什麼。

玲玲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玲玲,現在只能整天臥在床上。

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背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幸好,聽說了玲玲的不幸後,過去的小夥伴們常常來看她,給她講學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紅色的三層樓房,每當她坐在視窗,向外看著那些過往小孩的身影,心裡是多么羨慕啊!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而玲玲只能呆在家裡,她也想去學校讀書啊!

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么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么忘了呢!心裡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於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

儘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舒拉的故事》。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裡,張海迪度過了20xx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夥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1970年4月,張海迪跟著下放的父母,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山東莘縣十八里舖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卻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

剛到莘縣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雲像大棉花一樣。不久,一群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跑過來,圍到張海迪身邊,搶著問道:玲玲姐,你是城裡來的吧?你的臉怎么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著孩子們的笑臉,張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僅僅才過了半個月,張海迪就同鄉親們相處得十分融洽了。鄉鄰們爭著搶著往玲玲家送地瓜、鹹菜等東西,還為她做了一張木輪椅。孩子們都願意推張海迪出去散步。這個男孩子說:玲玲姐,我推你!那個男孩子搶過來說:我推,我推!經過幾番爭執後,由孩子們輪流推著,來到了田野里。

為了回報這些樸素的愛,張海迪也想為大家做點什麼。於是,她開始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習一本本醫學書,還讓父親給她買來體溫計、聽診器和針灸用的銀針,成了一名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的鄉村醫生。

在莘縣生活期間,張海迪為民眾治病一萬餘多人次,針灸技術也在當地出了名,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由於經常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她的肋間神經總會感到劇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彎曲成了S型,但是,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報他們的愛,張海迪始終堅持著。

知識是一筆財富。忍著病痛,刻苦學習的張海迪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財富。憑著這筆財富,她終於自學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報紙首次報導了張海迪的事跡;1983年2月,張海迪被山東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還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範等稱號。

1983年起,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等英文作品,創作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其中,《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1993年4月,通過發憤苦學,張海迪獲得了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97年,張海迪被日本NHK選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她的事跡,從此傳向世界。

在這些榮譽面前,張海迪並沒有停止追求。雖然在輪椅上生活了漫長的44年,但在這44年來,她從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終艱難地向上著,絕不放棄每一分鐘的努力,也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當我們讀著張海迪寫出的那一本本散發著油墨香的書時,就能看到一顆健康的靈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長達44年的愛。與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張海迪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更加頑強,更加勤奮。對張海迪來說,知識是一種財富,但自強卻是更珍貴的財富,有了它,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愛心灑遍人間。

一個在黑暗與孤寂中成長的女子像一朵美麗的奇葩,用她那獨特的清香為光明世界的人們打開遮掩雙目的屏障,讓迷失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懂得生命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