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傳讀後感

諾貝爾,瑞典人,19世紀的偉大科學家。

他一生十分傳奇,擁有無數的發明專利,同時也是一個實業家。而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對炸藥的研究,以及諾貝爾獎

他出生時就遇上父親破產,生活十分艱苦。7歲時父親又將家小留在故鄉,到9歲時父親工廠的生意興隆,全家遷到俄國,這是生活才開始好轉10歲父親發明的魚雷受到俄國政府的重視,同時這也更加加深了他對炸藥的興趣。17歲的他為研究化學,而留學美國,兩年後回到俄國。20歲父親獲的俄皇頒授的獎牌。同時因積勞成疾而到德國的埃格溫泉養病。父親的成就是諾貝爾一生的動力1856年父親的工廠陷入困境。因此他在25歲時前方倫敦,但在一年後破產了,他們又回到了德國。從30歲起,諾貝爾開始發明炸藥。三十歲之前的窮苦,父親的激勵,不斷的學習為他傳奇的一生奠定了基礎

他擁有著科學家們共有的努力,對科學的執著以及犧牲奉獻。因為研究炸藥,許多人包括他的弟弟都由於事故而死,但他依然堅持了下來。為了嘗試生產炸藥,他甚至只能在海上成立“船上化工廠”。

他的一生經歷中充滿著矛盾:他的目的是以改進採礦和道路修築等和平時期工業,但他卻看到炸藥被用作戰爭武器以殺傷人類;他與人相處時興致勃勃,但私下卻鬱鬱寡歡;他認為“我不配成名,而且我也不愛成名”但他確實名譽世界的人。他為了科學付出了一生心血,又為了人類捐出巨款設立諾貝爾獎。

他為後人留下的話中“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雕琢的寶石。”“人類從新發現中得到的好處總要比壞處多。”“我的理想是為人類過上更幸福的生活而發揮自己的作用。”“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是後人對科學執著追求中的動力與原則,也是對未來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人們稱呼諾貝爾為“熱愛和平的炸藥大王”。他在科學研究上的研究與愛因斯坦有些相似。都是極度熱愛和平的人道主義者,都厭惡戰爭,都熱愛科學,也都更加的促進了戰爭。愛因斯坦在後半生中為人類的和平與慈善事業而奔走,諾貝爾則為人類的物理、化學、生理、醫學、文學、和平在死後貢獻了畢生積蓄。

在我眼中諾貝爾成功源於他的好奇,他的不斷反覆研究,他的刻苦鑽研書本知識,他無畏的探索未知與危險。他的成功,起源於對炸彈偶爾的一次好奇,成功於一生的鑽研與努力。

而諾貝爾留給我們的眾多品質中,淡泊名利,為科學貢獻一生而不為謀取半點私利人們值得借鑑一生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