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存,而奮鬥!

最近一個月,我閱讀了一部成長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是講弗蘭西一家子的故事,二十世紀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在這裡,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面對如此坎坷的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如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終於為她打開。

一個大故事鑲嵌著無數的小故事。弗蘭西家境清貧,但他們依然保持真尊嚴。弗蘭西的父親一生窮困卻不潦倒,總是把快樂播撒給別人。沒有人希望自己貧困,但貧困未必一無是處。它可以磨礪性格。這部小說中有一個地方十分耐人尋味。苦水中泡大的弗蘭西和尼雷一起談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反而表示出同情來,說可憐的勞瑞沒有了那苦,也就體會不到那苦中的甜了。人可以受困、受窮,卻不可以失去骨氣和樂趣。

這本書講述了弗蘭西的成長。窮人是怎么快樂起來的呢?他們的快樂是那么少,所以當他們擁有的時候,就千百倍地去享受,以至於你給他們一棵臭椿,他們也能看到天堂,喔,忘了說,臭椿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中說的樹。

總而言之,他們都是為了生存,而奮鬥!就好比書的作者貝蒂·史密斯得出的一個結論,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和,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